数学实数教案

欢迎阅读数学实数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实数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能用夹值法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感受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一类新数

夹值法及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小的思想。

学习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实数概念、分类.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写出有理数两种分类图示

2、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1页的思考,想一想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动手试一试,并绘出示意图

方法1:方法2:

2、我们已经知道:正数x满足=a,则称x是a的算术平方根.当a恰是一个数的平方数时,我们已经能求出它的算术平方根了,例如,=4;但当a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又该怎祥求呢?例如课本第11页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阅读课本第11、12页夹值法探究,尝试探究,完成填空:

因为()2=3

所以<<

因为()2=3

所以<<

因为()2=3

所以<<

因为()2=3

所以<<

像上面这样逐步逼近,我们可以得到:≈

3、用计算器得出,的结果,再把结果平方,你有什么发现?多试试几个。

4、什么是无理数?例举我们学过的一些无理数

5、无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写出图示。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自我测试

1、判断:

①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③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④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⑤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2、实数,,,3.1416,,,0.2020020002……(每两个2之间多一个零)中,无理数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B.无限小数不能化成分数

C.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D.一个负数的立方根是无理数

4、将0,3.14,,,π,,,,,,0.7070070007…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有理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

实数集合{ …}.

拓展训练:

1、在实数范围内,下列各式一定不成立的有()

(1)=0;(2)+a=0;(3)+=0;(4)=0.

A.1个B.2个C.3个D.4个

2、阅读课本第18页“不是有理数”的证明。

3、根据右图拼图的启示:

(1)计算+=________;

(2)计算+=________;

(3)计算+=________.

数学小知识——祖冲之和π值的计算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1.推算出圆周率π在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2.和祖暅一起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球体积公式,并提出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近似于的分数值,一个是,称为约率,另一个是,称为幂率,后者是祖冲之独创的,因此,后人称之为“祖率”,以纪念这位数学家.

数学实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什么叫做轴对称变换。

2、如何作出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1、轴对称变换的定义。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2、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

Ⅰ、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一个章节,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相关的性质问题。在上节课的作业中,我们有个要求,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种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现在来看一下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得到的两个图案是关于折痕成轴对称的图形。

准备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且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也是对称的

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Ⅱ、导入新课

由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成轴对称的另一个图形,重复这个过程,可以得到美丽的图案。

对称轴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大家看大屏幕,从电脑演示的图案变化中找出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体会对称轴方

向和位置的变化在图案设计中的奇妙用途。

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看看,得到了什么?改变折痕的位置并重复几次,又得到了什么?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结论:由一个平面图形呆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把上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

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正一反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上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一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

(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将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注:为了保证剪开后的纸条保持连结,画出的图案应与折叠线稍远一些。

Ⅲ、随堂练习

(一)如图(1),将一张正六边形纸沿虚线对折折3次,得到一个多层的60°角形纸,用剪刀在折叠好的纸上随意剪出一条线,如图(2)。

(1)猜一猜,将纸打开后,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

(2)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如果想得到一个含有5条对称轴的图形,你应取什么形状的纸?应如何折叠?

答案:(1)轴对称图形。

(2)这个图形至少有3条对称轴。

(3)取一个正十边形的纸,沿它通过中心的五条对角线折叠五次,得到一个多层的36°角形纸,用剪刀在叠好的纸上任意剪出一条线,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至少含有5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二)回顾本节课内容,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通过轴对称变换来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且利用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在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图案时,要注意运用对称轴位置和方向的变化,使我们设计出更新疑独特的美丽图案。

数学实数教案 篇3

教学难点:绝对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实数分类:方法(1) ,方法(2)

注: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可化为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例1判断:

(1) 两有理数的和、差、积、商是有理数;

(2)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积是无理数;

(3)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是无理数;

(4) 小数都是有理数;

(5) 零是整数,是有理数,是实数,是自然数;

(6) 任何数的平方是正数;

(7)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8) 两无理数的和是无理数。

例2 下列各数中:

-1,0, , ,1.101001 , , ,- , ,2, .

有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自然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

绝对值最小的数的集合{ …};

2、绝对值: =

(1) 有条件化简

例3、①当1

②a,b,c为三角形三边,化简 ;

③如图,化简 + 。

(2) 无条件化简

例4、化简

解:步骤①找零点;②分段;③讨论。

例5、①已知实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a+b|-|c-b|的结果为

②当-3

例6、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填空

你能比较两个数20042005和20052004的大小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问题一般化,既比较nn+1和(n+1)n的大小(的整数),然后从分析=1,=2,=3,。。。。这些简单的情况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规纳,猜想出结论。

(1) 通过计算,比较下列①——⑦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号”)

①12 21 ;②23 32;③34 43;④45 54;⑤56 65;⑥67 76

⑦78 87

(2)对第(1)小题的结果进行归纳,猜想出nn+1和(n+1)n的大小关系是

(3)根据上面的归纳结果猜想得到的一般结论是: 20042005 20052004

练习:(1)若a<-6,化简 ;(2)若a<0,化简 ;

(3)若 ;(4)若 = ;

(5)解方程 ;(6)化简: 。

二、 小 结:

三、作 业:

四、教后感:

数学实数教案 篇4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围是 -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 =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 =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

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 。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综上所述,当a=0、a≥ -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数学实数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得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2、 理解实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3、 了解平方根算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重点:实数的分类。

难点:绝对值的意义和运用。

过程:

一、复习回顾实数的分类,方式:师生共同回顾后,师展示

二、自学:

(一)知识类:

1、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相反数等子本身的数量,若a、b互为相反数,则。

2、倒数。a(a≠0)的倒数是。用负指数表示为没有倒数。倒数等子本身的数是a、b互为倒数,则

3、绝对值。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即

lal=

4、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一一对应。

5、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表示的数。

(2)正数大于零;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较。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较

(3)设a.b是任意两实数。

若a-b>0,则b;若a-b=0,则b;若a-b<0,则b。

6、非负数的表现形式有

7、常见的几个实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

的负整数是,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二)运用类:

1、某水井水位最低时低于水平面5米,记做-5米,最高时低于水平面1米,则水井位h米中h的取值范围是

2、若x的相反数是3,lyl=5,则-l-2l的倒数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