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文言文教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文言文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

2、 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能力目标

1、 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分析 “八目”的基本含义

2、 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设计:

大学

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多取《尚书》《春秋》三传

制典修仪多取:三礼——《仪礼》、《周礼》、 《礼记》

道德教化多取:《论语》、《孟子》、《孝经》

哲学构思多取:《周易》、《大学》、《中庸》

儒家经典最初 “六经” ,“乐( 乐经)”战国末亡佚。

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学》这篇文章。

《大学》来源:

“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原来分别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章,《小戴礼记》也即“十三经”中的`《礼记》。

在唐代,韩愈等人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南宋的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也竭力推崇《大学》和《中庸》。

在二程和朱熹看来,《大学》和《中庸》,一个是“初学入德之门”,一个是“孔门传授心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把它们从《礼记》一书中提取出来,作为单行本刊印,并且和《论语》、《孟子》并列在一起称为“四书”。在经历宋、元以后,《大学》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4、《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的核心内容就是讲“礼”: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儒家学说中核心部分。

《礼记·曲礼》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li)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dao)祠祭祀(si),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5、《大学》的作者

《大学》作者,汉唐诸儒无说。朱熹整理《大学》时,将其分为“经”一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十章(“传”则是对“经”的解释、阐述)。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20世纪3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者所作。张岱年说:“《大学》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所谓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这里反映的是诸侯纷争、大夫专权的局面,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不是秦汉时期的情况。所以,从这点看,《大学》应是战国时期儒家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83页)

6、“大学”的定义

“大学”一词包含2种意思: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

(2)大人之学。“大人”与“小人”相对而言,“大人”指贵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

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7、《大学》讲解

《大学》全书的文字结构,我们归纳为两大部分:

(1)"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过程。

8、播放录音,学生齐读

9、《大学》里所讲的“三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明明德”。程颐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其次,“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民众”。即:“本其一体之仁心,以感化民众、革新国家与社会。”(蒋介石)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最后,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欲之私也。” 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极的意思”;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

10、“八目”是什么呢?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先来看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注)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例如《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格“天”,认为天的根本就是“行健”——按照客观规律自觉地运行;再如《易·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同一个道理。

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传)同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致知的结果就是通过认识天,我们总结出这样一种知识与认识:即我们要像天、地学习,得出君子应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认识并自觉地去遵守它、践行它。

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大学》传)诚意要求我们要真诚,要自觉地遵循我们天生的“善”。最终要的一种能力便是要“慎独”。

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传)正心即端正我们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物欲所干扰。

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是从个人走向国家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修身,便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后三目!

齐家。家国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观点,有家才有国。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求。

治国。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天下。即天下太平。

11、《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

《大学》重在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

12、小结:

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13、思考与练习

(1)《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有何局限?

(2)结合课文,分析古代大学和现代大学职能的异同。

(3)我们怎样借鉴大学之道,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文言文教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达到互相交流经验的目的。

2、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必背古诗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4、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5、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古诗词、文言文的识记。

2、文言文字、词、句的掌握。

3、古诗词、文言文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度:

1、引用古诗词、文言文名句写片段作文。

2、引导学生互评片段作文,并推荐好作品展示

教学课时:

1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内容导入:同学们,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感谢他们百忙中抽空亲临指导。今天,我们为老师们上一节古诗文复习的展示课,就是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我们平时如何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有效复习古诗词、文言文的做法展示给老师们看,以达到互相交流复习方法的目的。

二、展示一:“每日一测”:

1、投影出小测的内容,学生拿出平时用的小测本开始每日一测。

内容:(1)默写《雁门太守行》

(2)翻译文言文句子,并解释句中加带括号的字。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每日一测”的内容一般在小测的前一天由语文科代表布置复习的范围,默写的诗词是指定的,具体到是哪一首,还点出翻译的句子出自的课文。目的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古诗词、文言文,让学生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熟读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并默写。小测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小测时间安排在语文课或语文早读课的前5——10分钟内。)

2、小测时间到,由小组长把小测本收起并放在讲台。(小测后由老师和小组长共同完成批改和补测工作,补测工作一定落实,这体现老师对每日一测的重视。所以挑选的小组长必须是认真肯干,负责心强,有一定威信的同学。)

三、展示二: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

1、内容:语文第九册(上、下)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不同阶段,背诵范围不同。目的是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大范围背诵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时间安排在语文早读课约15分钟,每星期两次。)

2、请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背诵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每次按学号顺序派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要求每位同学必须背诵出3首被指定背诵的诗词或某段文言文,先完成的先回座位。不能完成的下次再来。)

3、仿电台的点歌、播歌形式进行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要背诵的内容由讲台下的同学具体指出,并指出由讲台前的哪位同学负责。点背的篇目不可重复。若出现重复或对方不会背诵,则由点背篇目的`同学背诵出来。(针对初中生比较注重个人形象这一心理特点和寓学于乐这一目的而设计这项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方面达到生生互动的作用;三方面寓学于乐,将苦事变趣事。)

附:“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课堂实录(部分):

师:请轮到被点背诗词的同学上来讲台。(4位学生甲、乙、丙、丁上)

生1:(举手)我请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

生2:(举手)我也点丙同学,请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丙:对不起,我不会背。

师:按规矩那就由生2来背诵刚才点的那首诗。(生2大声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师:你们那么急于解救丙同学回座位吗?(学生笑)应该给一些机会其他同学。点背诗词继续。

生3:(举手)我点甲同学,请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甲同学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4:(举手)我还是点丙同学,请背诵《登楼》(丙同学背诵《登楼》)

生5:(举手)我也来帮帮丙同学,你可要争气一点啊。请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生笑)(丙同学背诵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高兴回到自己座位上。)

……

四、展示三:引用诗词写片段作文

1、出示写片段作文的要求,并发下白纸让学生即堂写作。

内容:请引用《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和其他的诗句写一段话,文中至少有一处是直接引用,不少于150字。(每次指定的古诗词篇目不同。一般以“每日一测”默写的篇目为片段作文的引用对象。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句子的深刻含义;便于学生做理解性默写古诗词的题型;教会学生将古诗词引用到文章写作中,充实文章内容。)

2、四人小组互评,推荐好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展示:(平时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第二天统一收起,由老师批改。凡是写得好的片段作文在班中展示,美文共赏。一方面肯定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二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方面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成效。)

附:学生习作

片段一:(周颖秀同学)

回顾历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一阵阵角号声激荡着心窝,一块块血印的土地更让人触目惊心,那是战争的痕迹,那是无情冷酷的化身。它印证了一个个血红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个生活的哲理。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同在一片土地上,和平不正是友好的催化剂吗?抚摸着大地,我们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对我们的呼唤。宽容会使世界更美丽。

片段二:(徐宝仪同学)

古代贤君都能够知人善用。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李世民为求尉迟恭做将军不耻下跪;曹操为保留将士连出卖他的人都不追究,而这些被任用的人都能够忠心为主。传说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了黄金台,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揽天下士。作战时,那些将士坚决守卫自己的祖国,其忠心可昭日月。这真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之后,“黄金台”成为了招揽人才,重用人才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希望大家知道:知识在于积累,积累在于时间的把握,所以要利用点滴时间来学习。现在,对于你们来说,时间就是成绩。另外,我们教师教会你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懂得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