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上帝掷骰子》的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帝掷骰子》的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朗朗上口,语言风格特别诱人的“科普史话”,难怪那么多人推荐。
看到豆瓣上一致的好评,加上中亚大减价,于是果断买了这本,趁着这段时间工作不是很忙,想着赶紧看完它。怎料到,作者居然能把深奥的物理科普文写得如此的生动有趣,捧起来简直欲罢不能。
后记中,作者一再的强调,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仅仅是爱好而已,原本这个系列只是在新浪连载,成书大约也是巧合。但是看了全书,打心底感慨,能把量子物理的发展和原理理解到这个程度,作者本身也快成神了。不得不由衷的赞叹一句,高手在民间啊!
为人类所有那些敏锐聪慧的大脑鞠躬!
补一句:莫名地被全书最后一句话击中了。突然有些莫名的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再多,唉。
《上帝掷骰子》的读后感 篇2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阅读《上帝掷骰子》这本物理书,阐述了量子论的故事。对于量子的接触,我映象最深的是微信上传的一个小视频,一个科学家利用量子技术,做了一张透明的塑料(也许不应该这么叫),科学家躲在塑料后时立马就隐身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量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刚开始读书时,我大致阅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上帝呀,没看懂。真想放弃算了,一本开头就看不懂的书,真没有兴趣读下去的。看到群里,大家每天积极打卡汇报阅读进度,我有点反悔了,大家都能坚持好好读书,我自己怎么能这么容易就放弃呢?好吧,拿出学生时代的学习劲头。
我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坐在电脑前面,准备用最原始的方法阅读,那就是读几段,记一记。比如,赫兹,是德国的科学家,他做了铜球试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而电磁波存在是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人们就好赫兹的名字作为了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这样,我运用蚕食桑叶的精神,每天阅读两章,每天记个简单的笔记,硬是将这本书啃完了。
整本书看完,内心深处不禁为科学家们喝彩,被科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量子论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一个个的科学家们,都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去辩证,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路上矢志不渝,他们推动着社会无与伦比的进步。
这本还渗透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幅很短,在第四章中,了解到汤姆逊父子均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与其女儿女婿均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想:如果我也是个科学家的话,我家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是个科学家呢?真有点印证了我们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
《上帝掷骰子》的读后感 篇3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出自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这届会议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的天才大师们聚首一堂,对量子理论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尼尔斯·玻尔(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自然界是由概率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发展结果都是按照概率来分布。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坚定不移的认为“因果论”是物理学的根本,一切的发展的都有规律可寻。将近100年后的今天,量子理论出现在现在文明的各个角落,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尖端科学领域几乎无一不依靠量子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玻尔在与爱因斯坦的那场世纪辩论中应该是略胜一筹。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物理谜题。在量子论诞生100多年后的今天,大众依然对量子的概念困惑不已。这也正常,目前就算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很难对量子论究竟是什么下定论,就连它的创始人玻尔也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所困惑,那么它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我从高中开始就对物理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还考虑过选择物理专业。奈何上了几节中等难度的物理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已经触碰到了智商的天花板,只得转投数学经济。近几年,国家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量子卫星、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可以说已经领先于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一点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后怎么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佳作,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于基本理论,将物理学家的思想碰撞比喻成量子物理的“三大战争”,阅读起来甚至有点激动人心。不过,就算本书中只介绍了量子物理的一点皮毛,对于我的世界观依然有很大的冲击,在这里就捡几个感悟最深的说吧。
一、从三次”波粒战争”看科学的发展。
三次“波粒战争”基本是围绕着光到底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展开的。第一次“波粒战争”始于17世纪。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波,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尔在他的书中率先指出:光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媒介中传播。后来人们给这种媒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太”。到了18世纪初,牛顿在他的著作《光学》中阐述了光的色散与叠加,从粒子角度驳斥了“波动说”,成为了之后100年物理学界的金科玉律。这场“波粒战争”还可以看做是牛顿与罗伯特·胡克之间的私人恩怨。胡克作为“波动说”的支持者曾经直接了当的指出牛顿的色彩复合理论剽窃,而“微粒说”则不值一提。这直接导致争强好胜还略有点小心眼的牛顿的坚定反驳,并以他的天才让”微粒说”取得了第一次“波粒战争”的胜利。不过“波动说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们蛰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1807年,托马斯杨在他的《自然哲学讲义》中公布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光线穿过两道细缝之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点燃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导火索。后来的泊松亮斑实验和测量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实验,“微粒说”在耀武扬威100多年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抵抗便宣告失败。第三次波粒战争开始于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之后,爱因斯坦在其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让“微粒说”再一次站上时代的台。不过第三次波粒战争以双方的握手言和结束,物理学家最后被迫承认光具有粒子和波两种性质。科学的大厦就是这样不断推倒又不断重建。玻尔虽然在论战中略胜一筹,但谁又能保证100年后人们又会发现宇宙确实是由固定的规律塑造而成的呢。
二、意识如何作用于物理世界
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薛定谔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延伸到了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是按我们的平常受到的教育,客观规律不随意志转移,猫即死又活实在是违背我们的逻辑。但是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放进这个容器中呢?如果他最后生还,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当时处在一种死于不死的叠加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量子理论来说,我们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在进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状态,在我们观察自己的同时,波函数已经坍缩,就像当我们打开容器观察那只可怜的猫一样。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时,也对世界产生影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经说过“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与量子物理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一直对这种唯心主义思想嗤之以鼻。但是我们是否考略过宇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呢。如果宇宙扩张的的速度慢一点,宇宙将会迅速坍缩成一个黑洞;如果宇宙扩张的速度慢一点,宇宙中的物质就会四散开来形不成我们看到的行星,而这个速度的误差只有能有10^(-55)这么多。“人择原理”告诉我们,宇宙之所以是现在的模样,是因为如果他不是这个就不会有智慧生物来谈论他。我们无法确定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对是错,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也许确实会变得不一样。
《上帝掷骰子》的读后感 篇4
有幸在年幼时读到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就像开启了一场沿途风景绝妙的旅程。
本书从”波粒之战“写起,这场争端贯穿了前半部书;而来到20世纪,随着波粒二象性被广泛接受,后半部书转而以双缝干涉实验为切入点,介绍各种量子理论对世界本源的解释和探索。庆幸的是以我的贫瘠功底,借着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竟也开启了这个全新领域的探索。
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乘坐莫比乌斯纸环,体验高速世界的奇境,寻找那股神奇的青春之泉,触碰皇冠上的明珠,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令人神往。
多想回到那个伟大的年代,量子论横空出世,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倒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各路高手华山论剑,我仿佛看到普朗克导出能量不连续时的吃惊与犹豫,仿佛看到海森堡推出不确定性原理时的激动与兴奋,仿佛听到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激烈的论战,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如此让人激情澎湃。
如今重谈物理再无当年的汹涌,也未曾想过短短几载一个人的心境能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但愿这颗赤子之心长留,仅以此献给年幼的我。
《上帝掷骰子》的读后感 篇5
看完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书,尤其是前半部作者写得非常生动,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物理学,都值得你看看,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就简单易懂了,毕竟这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书。
第一个感受,原来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并不是说科学就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科学知识,若干年后却发现是错误的,科学是在演进的。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人类不断通过自我否定,不断反思,探索与拓展,让我们的认知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怀疑一切,所有的知识都要敢于去怀疑,但这种怀疑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而是不盲从,审慎对待我们接受的一切知识。更进一步,就是永远不要向别人证明你是更聪明的那个人,你所有的知识都有可能会过时,会被推翻,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去理解不同的观点与想法。
第二个感受,我们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我们已知的世界,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永远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今天我们在讨论量子物理,讨论弦理论,这些理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奇妙,可这些却很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对我们的宇宙,我们所了解到太少了,何况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宇宙。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每一个人相对于我们宇宙是渺小的,而我们的宇宙在所有的宇宙可能也如同我们与银河、与宇宙相比一样的渺小。
第三个感受,科学家是伟大的,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让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了解越来越多。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寻找答案,才有了今天的量子物理学。生有涯、知无涯,我们不能因为知无涯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死亡临近,也不是我们放弃探求知识的理由,人生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第四个感受,哲学与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哲学可以让我们有严谨的逻辑,而数学才是表达这个世界的最美语言。
简单的说说一些感受,今年看了两本关于量子物理的科普书,另一本就是《宇宙的琴弦》,都非常的棒,推荐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尤其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