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学习心得

欢迎阅读教学理念学习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理念学习心得 篇1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怎样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活动”四个领域,其中,综合活动展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主题班会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流程,更便于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借鉴。

人与自我教学案例中,“学生与网吧”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活动设计: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计划和活动展开两个方面)教师反思、点评。在这一部分里,不仅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而且明确了一种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待网吧使用网络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能力。 “学生与网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主动拒绝网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习惯接受老师或者书本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理念学习心得 篇2

通过几个月的网络培训,我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

[例1] 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赛了9场,只负了2场,共得17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对于教材中一些通过操作而获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而去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去机械的记忆。

四、老师要做到课后及时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改进教学。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作为新人的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酝酿、多思考、多学习,才能驾驭好教材,引导好学生。

教学理念学习心得 篇3

作为一线教师,就得刻苦专研教育教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所以在暑假里学习了《有效教育教学理论》。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以下几点体会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师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教学理念学习心得 篇4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只有在低年级完成足够量的识字教学任务,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才能痛痛快快地读书,大量地进行课内外阅读。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多识字,写好字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现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低年级识字量大,学生识字难度大,记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教学比较枯燥,教法陈旧,学生靠反复机械练习识字,教学效率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时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写字教学环节薄弱,对学生的书写指导不到位等等。

我认为要想搞好识字与写字教学首先要强化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而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每一个教育环节。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喜欢学汉字”、“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小学低年级学段识字的首要目标。对于刚刚走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喜欢汉字,感受识字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汉字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如果学生一接触语文学习,老师就把汉字作为一些枯燥的高深的符号强加给他们,让他们产生一种畏难情绪,甚至是厌学情绪,这对今后他们的学习,无论是识字的学习,还是阅读等相关内容的学习,都是十分不利的。同样,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地落实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设计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喜欢汉字,把识字作为一种乐趣去享受,对他们今后的学习非常有益。 其次,要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写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教学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的现实情况,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取一些小游戏,小道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摘苹果”、“捉迷藏”等,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她们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思维比较活跃,记忆也就相对深刻了。

再次,重视学生识字渠道的多元化。识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书本中识字,更要鼓励在生活中识字。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培养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的重要方法除了强化诵读,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好书以外,还有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识字。比如,一年级新生在刚上学的时候,我就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自己的姓名牌。在姓名牌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个性的图画等装饰。上学后,让学生把写有自己姓名的牌放在桌子上。在课间的时候,我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姓名牌,互相认识一下班上的.同学。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一个名字至少有两三个字,这样的话,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高高兴兴地认识了。并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对识字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建立识字乐园,识字口袋,识字树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开辟了识字教学的另一个渠道,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总之,学校的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识字。

还有,加强学生写字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际上教学中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极为严重。很多学生写字习惯差。进入课堂,可以看到,学生写字时的坐姿和执笔方法非常糟糕。翻开学生的各科作业,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等现象很普遍。我看过一些专家的报道有这样的内容,在孩子手腕力量达不到灵活运笔的情况下,先识字后写字。如果提前写字,只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时,教师不应教孩子写字,低年级学生也应少写,否则,只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学校应把写字课落到实处,教会孩子如何写好字。完成写字教学时,也应强调教法,不要机械教学。

最后,要利用各种方法减少“回生现象”。 学生经常是今天会写,也许第二天、第三天就忘了,教师经常抱怨,教不会了。其实这种遗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知识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些遗忘。那么我们就要及时复习、克服遗忘,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就要想办法及时减少“回生”否则真的是费时费力。

识字与写字教学,看起来简单,要教好真挺难。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望批评指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