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苏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1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到学校读书识字学本领,怎样学会读书识字呢?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学好了汉语拼音就能读准字音,识很多字,读很多书,学很多本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一个单韵母。比比看,谁学得最快最好。
二、观察图画,学习读音
1、看图,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给医生看牙齿)
2、看牙齿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张着嘴我们来发一发啊的声音
4、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拼音宝宝叫a,跟老师读。
5、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如领读、齐读、分组读等,帮助学生读准音。
6、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a字宝宝像什么?
7、a字宝宝可好了,她有四个好朋友,今天也来到我们教室,你们想认识她们吗?
出示a的四声
8、她是四个好朋友没人都戴着一顶帽子,你们上来用手在他们的帽子上划一划。
9、他们也有自己的'名字,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10、在一组图片中让学生找一找a和a的四声,帮助学生巩固发音。
三、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范读。让学生找找这首儿歌中哪里含有我们所学的拼音字母“a”。
3、教师教读儿歌,学生们自己读、齐读。
四、欣赏拼音字母歌
学生看图回答
张开嘴(学生做张嘴状,发啊的声音)
学生反复练读,体会a的发音
学生观察想象,说说a的样子。
学生观察,他们与a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手势笔画四声。
板书设计
a
āáǎà
苏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2
一、设计说明:
《我家的亲属》是长春版小语一年级下册第六版块第一课。本课以一棵大树作为背景,以家庭、辈分为枝叶,将13个生字词递进分布,生动形象,让孩子在浓浓的亲情中学会这些字词,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亲属,知道他们的称呼及相互关系。
3、在学习中,感悟亲情,珍视亲情。
三、教学重难点:
在情境中识字。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家族歌》,《让爱住我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谁最关心你?是怎样关心你的?这些人都是你的什么人?(亲人)
师: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个人都沐浴着家人的关怀茁壮成长。我们的家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师贴已画好的大树)一家人互相关爱,互相体贴,这颗亲情树才能硕果累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
2、板书课题《我家的亲属》
学习“亲”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立下面一个小)属: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二)学习词语,认识亲属。
1、师:谁能说说你家里都有哪些亲属?(生答,师相应贴出苹果词语)
2、如果学生说得不全,可让学生读读书中的亲属,师把相应的词语帖在亲情树上。
3、你认识亲属家族的成员吗?赶快来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生字词)
4、谁记住这些亲属宝宝了,读给你同桌听。
5、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同学认识家族中的成员?(把拼音去掉让学生认读)
(大家读得真好,下面老师要增加难度,把这些家族成员换一换地方,看你们还认识不认识?
6、课件出示打乱次序的'生造词,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7、单拿出生字宝宝让学生读。特别把女字旁的字归为一类,帮助学生识记并理解字义。(课件出示)
课间休息:同学们学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播放《家族歌》。
听完出示:
爸爸的爸爸叫()妈妈的爸爸叫()
爸爸的妈妈叫()妈妈的妈妈叫()
爸爸的哥哥叫()妈妈的兄弟叫()
爸爸的弟弟叫()妈妈的姐妹叫()
爸爸的姐妹叫()
(三)结合实际,知亲情。
1、同学们再看亲情树上的家族成员,你有什么发现?(左边的是爸爸的家的亲人,右边的是妈妈家的亲人)
2、你还有什么发现?(大树根是祖辈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树枝是父辈的叔叔、姑姑和舅舅、姨母,树冠是同辈的兄弟姐妹)让学生按着这个顺序读读词语。
3、大家看这颗亲情树在我们的努力下变得硕果累累,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们每个人都在爱的大家庭成长,也得到了很多很多亲人的爱,那谁能说说打算怎样回报他们的爱呢?(学生自由回答)
4、听了你们的话,老师感受到了你们与家人那浓浓的爱。老师也为你们高兴,你们是个懂事的孩子。所以老师还要送你们一首歌。(播放《让爱住我家》)
5、在歌声中,你懂得了什么?
(四)小结:就让我们再一次满含深情地品读这棵亲情树上的亲人吧。
苏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分析字的笔画,正确书写巾、衣、本、牙四个字。
2、听故事,讨论怎样才能见到雪孩子。
3、初步体会会意字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文天地中的学写字的练习。
1、独立说说巾、衣、本、牙四字的笔顺并书空。
2、玩一玩我说你写的游戏。学生说一个字,例如:以,找另一个同学书空笔顺。
3、写字。看谁写得又准确又漂亮。
二、字形小魔术
1、出示木字,抽生读一读,书空写。
2、你能给木字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吗?开动脑筋想一想。(本、术、禾)
3、出示力,请你变魔术,加两笔后让它变成另一个字。(办、为)
4、出示巴字,请你给它加偏旁,看能变成哪些字?(把、吧)
5、你还能给哪些字变魔术?互相说一说。
三、读一读,继续往下说词语。
1、出示词语:青蛙、刺猬、熊、蛇,你觉得这些词语表示的是什么?(动物类)你还能说出哪些动物名称来?
2、第二类:黄色、红色、绿色,是表示颜色的,请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3、第三类:围巾、棉衣、手套,是表示衣物的,请说说表示衣物的'词。
4、你还能说出哪些词是一类的?
四、照样子说一说
1、例句:冬天的本领真大呀!
2、句式:谁真怎么样?
3、请依照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九九歌》
1、自由朗读,看你从中能读懂点什么?
2、你知道这首儿歌讲的什么意思吗?
3、教师介绍有关节气的知识。领学生揣摩儿歌的意思。
4、读一读,争取能背诵。课后背给爸爸妈妈听。
二、听雪孩子的故事。说一说,怎么才能见到雪孩子?
1、听老师读两遍故事,可让学生提一些关于内容的小问题,检查学生是否听懂了。
2、分组说一说,怎么才能再见到雪孩子?老师不要讲太多的自然常识,让学生问、学生答。
3、试着把故事接着讲下去。第二年冬天,又下雪了
三、语文天地的学法指导:初步体会会意字的特点。
1、想一想,你从这些字中发现了什么?
2、收集这样的字,写在本子上,再和伙伴们交流这些字的特点。
苏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分析字的笔画,正确书写“巾、衣、本、牙”四个字。
2、听故事,讨论怎样才能见到雪孩子。
3、初步体会会意字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文天地中的“学写字”的练习。
1、独立说说“巾、衣、本、牙”四字的笔顺并书空。
2、玩一玩“我说你写”的游戏。学生说一个字,例如:“以”,找另一个同学书空笔顺。
3、写字。看谁写得又准确又漂亮。
二、字形小魔术
1、出示“木”字,抽生读一读,书空写。
2、你能给“木”字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吗?开动脑筋想一想。(本、术、禾)
3、出示“力”,请你变魔术,加两笔后让它变成另一个字。(办、为)
4、出示“巴”字,请你给它加偏旁,看能变成哪些字?(把、吧)
5、你还能给哪些字变魔术?
互相说一说。
三、读一读,继续往下说词语。
1、出示词语:青蛙、刺猬、熊、蛇,你觉得这些词语表示的是什么?(动物类)你还能说出哪些动物名称来?
2、第二类:黄色、红色、绿色,是表示颜色的,请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3、第三类:围巾、棉衣、手套,是表示衣物的,请说说表示衣物的词。
4、你还能说出哪些词是一类的?
四、照样子说一说
1、例句:冬天的本领真大呀!
2、句式:谁真怎么样?
3、请依照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九九歌》
1、自由朗读,看你从中能读懂点什么?
2、你知道这首儿歌讲的什么意思吗?
3、教师介绍有关节气的知识。领学生揣摩儿歌的意思。
4、读一读,争取能背诵。课后背给爸爸妈妈听。
二、听雪孩子的故事。说一说,怎么才能见到雪孩子?
1、听老师读两遍故事,可让学生提一些关于内容的小问题,检查学生是否听懂了。
2、分组说一说,怎么才能再见到雪孩子?老师不要讲太多的自然常识,让学生问、学生答。
3、试着把故事接着讲下去。“第二年冬天,又下雪了……”
三、语文天地的学法指导:初步体会会意字的特点。
1、想一想,你从这些字中发现了什么?
2、收集这样的字,写在本子上,再和伙伴们交流这些字的特点。
苏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篇5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加上教材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蝌蚪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上课前,老师可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课和第17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所以可运用17课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教学理念
(1)开放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儿童经验世界,课内外联系,使语文课变得开放灵活,更有活力。教师应适时开发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占有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2)倡导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话的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选择最佳的施教时机,把鲜活的课堂还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3、教学设计
(1)猜谜语,激趣导入
“大脑袋,圆肚子,长尾巴,黑身子。”这是什么?(小蝌蚪)小朋友真聪明,那老师先考考你们:“那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教师随机出示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并认识生字
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联系上下文想想猜猜,猜不出的字可以划出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或者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然后用“我会认”提示卡,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有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给予指导。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灰”可以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认识“灰”字,识记“顶、披、鼓”时也可以观察青蛙的图片,像“迎、追”两个字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创设情境,辨别并记住它们,而“阿、顶、披”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字形。这篇课文生字中,“姨”字最难记,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女孩见到阿姨鞠一个躬”。本课中对于要求写的6个字均比较简单,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像“有”的右下“月”撇要变成竖,“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3)朗读感悟
①学生看图,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分别找谁当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②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再找出课文上是怎样写的?指导读懂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请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眼的学生说说它们还有那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小蝌蚪找妈妈小找到谁?看图说说(鲤鱼妈妈)。鲤鱼妈妈讲小蝌蚪的妈妈是怎样的?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小蝌蚪游哇游,看见了谁?(看图说)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作了自己的妈妈,大乌龟的话怎么读?请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重点是对话部分。(语气:小蝌蚪关切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再指导全体同学朗读体会。
最后小蝌蚪又找到了谁?(看图说)请小朋友说说青蛙的样子。再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启发学生观察青蛙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队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高兴吗?它们怎么做?看看图,做做动作。那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书上的句子?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划一划有关的句子,如:“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再看看图,说说小蝌蚪与青蛙妈妈像不像?试着比较一下。小蝌蚪到底是不是青蛙的孩子?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联系前后几个自然段,想想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也可以借助图看看说说,并让学生上台排排顺序:卵→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变成青蛙,最后请一位学生讲讲过程。
最后,老师还可以设置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谁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40—50只)一年能捉多少?(约一万五千只)我们也去探索一下好吗?
(4)实践活动
①课前活动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抓几只小蝌蚪,在家长的帮助下养一段日子,观察小蝌蚪的变化。
②课中活动
设计填空练习,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③课后活动
回家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虫能手的有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