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论语》有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办公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曾经听我老师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为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 篇2
啊啊和《论语》的初次接触,和很多人一样,是在初中的课本中,读着当时觉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的自己因为年幼,体会不到论语中的奥妙,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其死记硬背,放入脑中。一直到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于丹论语心得》,翻开后看到于丹的精辟解释,让我对《论语》重燃兴趣。自己买了一本《论语》,参考着《于丹论语心得》,读了起来。若论《论语》中哪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疑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贡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啊啊子贡问孔子,人一生的修养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这句话阐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们当今常说的“换位思考”、“同理心”。
啊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这些理所应当让我们越发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这时不妨放下这一切,细心体会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还会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还会心存不甘?
啊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着中华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边,经常会有医生站在患者角度与我们沟通。在一次会诊中,患者严重感染,我们建议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级抗生素,在我们制定方案时,医生却在查询药品的价格,因为患者家庭条件一般,住院费已经让家里不堪重负,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当我们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辅助时,医生欣然的答应了,自己加强外科辅助治疗以解决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为患者节约了住院费用。患者康复后满怀感激的送来锦旗,张贴感谢信,有的甚至和医生成为了朋友。这样的例子在医院屡见不鲜。
啊啊在我的工作中有医患彼此理解的温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门诊患者,一早赶到医院,近3个小时就诊过程,和医生接触的时间却不到一刻钟,于是便心存不满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而作为医生,早晨七点半到医院,交班,查房,上门诊。为避免误诊,大多数患者都要做详细高效的检查,查问患者情况要客观准确,患者描述病情要简明扼要,否则会耽误后续患者的正常诊疗。中午十二点医生疲惫不堪的结束了一上午快节奏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医生“态度不好”,“说话不耐烦”,“不负责”;医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扰了正常的诊疗秩序。
啊啊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尝试换位思考,是否会让我们的医生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们就能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啊啊人们总希望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这一个个完美的要求却无形中违背了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客观现实,生活有遗憾,朋友有缺点,工作有压力。当我们面对这一个个不完美时,翻开《论语》,倾听孔子给子贡说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生活和他人不再那么苛刻,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怀抱同理心,那么我们便可以陪伴这位老人,与他的思想和智慧在华夏文脉的传承中继续走下去。到那时你会发现生活充满阳光,整个世界都变得宽广,因为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换位思考,释放自己,善待他人。
读《论语》有感 篇3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有感 篇4
最近,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为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一部惠泽后世的礼仪之书,仁义之书。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四书”之一,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随着儒家思想受到历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为正统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论述对思想界,对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发挥越来越深的影响,人们也将孔子称为“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所主张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学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语》中所蕴涵的道理数不胜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温是温习。复习的意思,故则是以前学的知识见闻,新是新的.体会。发现。认识,总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我不禁想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要经常温习,因为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温习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才能进行思考,举一反三。
《论语》,当你每次“温故”时都会“知新”。
读《论语》有感 篇5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