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篇1
微雨朦胧的午后,倚在窗边,听雨声,读宋词。
偶然间翻看到苏轼的词,“一身蓑衣、昂首前行”的配图吸引了我,远方的山模糊高大,近处的人平静渺小,很有意境。然后是一行小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俗易懂,让人忍不住往下看。最后是词句,字字读来,意境悠远,让人感慨万干。
雨落成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在平生。”山林间赶路偶遇风雨,同行皆狼狈,但他却能以平和心态不畏山路崎岖,笑傲人生,自在轻松,传唱千古。
苏轼的乐观、自信、潇洒、旷达的形象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看着窗边不断坠落的雨珠,掉在窗台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已的经历。
同样是一个雨天,我抱着重重的书包在小雨向家跑去。雨水斜织着打在我的脸上,任凭它灌满了眼角,弄湿了头发,也顾不上擦去眼角的雨滴。此时的我像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越走越慢,回想上学时的不快遭遇。心中埋藏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加快速度冲向家。奔跑着,双脚东一脚,西一脚地踩在水坑里,裤脚溅上雨渍、泥点,还被淋个浑身湿透,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惨不忍睹。现在回想,假如当时有苏轼的一份悠闲自在,假如有一份不惧风雨,笑对人生的心态,那时心中是否还会充满愤怒?
乐观的人,心中永远有阳光。拿破仑与敌军作战时,损失惨重,他不慎掉入泥坑,但浑然不顾,大吼着“冲啊!”战士们看到他那幅模样哈哈大笑,在乐观的心态下,冲破险境,取得胜利。我想,那时的拿破仑一定像苏轼一样,心中阳光普照。
“四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不过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笑对人生坎坷崎岖,怀着平和心态。
合上书本,人生哲理如洪水奔流,在我心中激动起朵朵美丽的浪花。愿我们做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苏轼,无畏风雨,独自前行。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篇2
高中时初读《定风波》,便觉得大气磅礴,被苏轼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看到无数星芒,耀眼夺目。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跟着作者置身于雨骤风狂的天气里,苏轼表情淡然,轻轻摇头说“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已雨过天晴,苏轼依旧平静淡然。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上班后再读,依然余音绕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也会被这种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苏轼的这首词句句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反复推敲,依然历久弥新。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同时,要脚踏实地而非空中阁楼,脚踏实地才能更笃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蓝图、构想,都不如立马开始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的淡然豁达也是事上练得来的,我们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大胆迈开步子走,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这首词,无论是初见时的豪气,再见时的沧桑,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又顿生勇气,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长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再重读这首词,期待会让我迈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篇3
《风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本课程中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 它主要讲了一个叫九斤的人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与还有个叫赵七的人,说皇帝要坐龙庭了,没辫子的人及全家都要被砍头而引起的一段风波。不用说,七斤便是文章的主角,七斤是村里出名人物,因为从他的祖父到他,已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天都能进城,在村里有飞黄腾达的意思。七斤这个人物立场不坚定,先剪了头发,而当听说皇帝要座龙庭时又想要留头发,最主要是想保住他的脑袋。
赵七爷在文中虽不是和七斤一路的人,但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却和七斤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墙头草两边倒的人,只是赵七爷表现出来的这个人物形象更要明显。七斤嫂,七斤的妻子,虽是农村妇女,可一点也没有农村妇女的淳朴、善良,反而十分的泼辣,在文中描写她骂七斤是死尸的囚徒和骂八一嫂是偷汉的小寡妇,这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显出了她的丑态。在文章中我还觉得村里的群众虽不是重点人物,但又缺不得,因为他更能反映作者要表现的内涵,在平时,这些人对七斤十分尊重,可当听说皇帝要坐龙庭了,又对七斤显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再当听说皇帝不座龙庭了,又对七斤恭敬起来,可见村里大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人。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九二一年一月,那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而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辛亥革命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人的旧思想还没有被抛弃,没有坚定的信念,摇摆不定,革命怎么会成功呢?鲁迅先生的视角放在的是一群农村人身上,可表现的内涵却不是一样的,可见他老人家的文笔功底的深厚,同时他的写作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回味。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篇4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敷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缓步”,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缓步步,照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缓步而又吟啸,是更加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长挑衅颜色。首两句是全篇关键,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其实细致咀嚼照旧有些落俗套。看这些书,看这些小说,总是觉得中国如今是怎样了,怎样形貌人性形貌的如如今骨,掉臂礼节,电视剧也好,小说文学也好,明星韵事也好,都是觉得缺少一种泱泱大国礼节之邦的风采,中国传统的中庸,蕴藉,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有些伤感,有些失落,有时在早晨看着灯火辉煌,乱世辉煌光耀的景致,总觉得有些莫名的悲凉,彷佛简直是缺少一种心灵的归属,缺少信奉,有时候我又觉得我彷佛甘心成为良民,愚民,我甘心被统治阶级捉弄也好,专制也好,但是给我一个信奉,一个心灵拜托,民主是什么,民主岂非便是放纵,便是放纵内心的一切自私,肮脏的私欲私念,岂非民主便是掉臂礼节廉耻的把一些腐 败,不胜,不该说出来写出来的渣滓糟粕全部无所顾忌的表白,而且宣称民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便是民主吗,我仍旧以为这种民主不行取,我仍旧希望该蕴藉有所保留,把一切很心田深处的龌龊自私写出来,各人读着读着就会觉得原来所有人都如许啊,那我如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朝一夕,原来该内疚,该自责的很多事情变成了人性化,变成了彷佛理所固然,那社会风气还能好得了?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田野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飘逸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抱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觉,转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不畏崎岖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线人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好久没有读书了,最近把家里没读过的书整理了一下,可以在过年比较闲的一段工夫读些书,当当网又定了一批本日也曾经送到。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篇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吟完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此词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仕途不济,官场失意,苏轼用一首《定风波》来表达了他豁达的胸襟。《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了其遇雨阻却无悲无喜,醉醒全无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狂风骤雨,黄州之贬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萦怀,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对生活的磨难,他淡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艰难险阻在他心理如无物,他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抒写大气磅礴的人生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浊烟迷人眼,我有正气存人间”之势。
是啊,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从苏轼的态度中我体会到良多啊。还记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觉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蛰伏的茧一样,处于高考无边黑暗中。身边的种种约束与不自由都成为了一把强有力的锁,约束着我的心。废寝忘食地拖着废倦的身体如行尸走肉般地为明天担忧,也许高考路上本来就是风波不断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无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这时读了《定风波》,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来了。《定风波》教我要不怕风雨,顶风冲雨地从容前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进,要看开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地前进……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从容前进的身影……苏轼的处世态度平定了风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许人生就是要从容不迫的吧,每个人在行路中难免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风波,当困难来时我们何不学学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定。人生的风雨劈头盖脑又怎样,迟早会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荣辱得失犹如过眼云烟,超越困难,解决困难就要有勇气面对。超然洒脱地活着,只要内心平静,内心从容又充实,又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我们恐怕没有圣人的意境,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但都不防闲时读读《定风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新的体悟。也许不经年我们也能理解苏轼的超然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