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1
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在作者看来人和猪一样,也是只追求自由的本性,“它们会自一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无疑,猪所处的这种自然状态,正如人所追求的自一由生活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然的规则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长肉。它们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进入了模一式化和程序化之中。
对于这种生活,除了接受,猪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但是追求自一由同样也是猪的本性,它总要通过各种方式长出了。在一般的印象中,猪应该是属于温顺的动物,然而即使这种没有抵抗性的动物,在外面的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一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一由的象征。
杂文巧妙地通过两组对比来表现主题,第一组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置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
第二组对比在“生活种种设置”和“自一由的生活和存在”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人对于自一由追求,它无所不在,把人控制在一种生活和精神被奴役的.状态,在这个张力场中,人要么参与设置别人的生活,要么对于生活被设置安之若素,剩下的唯一一种选择—反抗这种设置,回到个体的自一由—是充满艰险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前面两种选择实在太过平常,因为我们已经一敢于设置别人生活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考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
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启发中,正是我们的这种迷失。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2
寒假带妞妞们去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拿来翻看,原来这是一部王小波的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只是其中的一篇。
开篇,作者讲了被人类给安排生活的牛和猪,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主题,“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生活单调而悲惨。后面又谈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虽是肉猪,但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神,他可以跳过一米高的猪栏,甚至可以跳上猪圈房顶,还经常在猪圈房顶模仿发出各种叫声,猪场的.工作人员想把他劁掉,“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它根本瞧不上圈里的母猪,经常自己到处游逛,可能是去找附近村寨的母猪。知青们都很喜欢它,但领导们却很痛恨它。这位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附近糖厂在地里工作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就被定为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后来在二十几杆枪的围攻下,它突出重围,奔向了自由……
毫无疑问,在这篇文章里,这位猪兄就是自由的象征,他敢于反抗被人类设定的命运,“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一句“跑得潇洒之极”,可以看出作者对猪兄行为的羡慕和尊敬。在我的印象中,很多的文学作品都会引用到“猪”,或因为他身上的优点,或诸如懒惰、贪婪之类的缺点,更有其就是贪婪、无耻的代表。习惯了看别人引用飞鸟、游鱼、白云、名人等等来谈论自由,用“猪”来象征自由确实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概也只有王小波这么搞了吧。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基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的,“自由”,可以分很多种情况,且这俩字在每个人的理解中也不尽相同,在今天的这种环境下讨论王小波所说的“自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起码三分钟前我是这样认为的。但仔细一想,从另一方面来说,好像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是被设置的:从小我们就在一直接受社会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这类信息具有趋同性,且无论你主观上接受与否,它都一直在你脑子里,慢慢地你就被塑造成了一代人,如果不多读书、不多思考,你也许永远无法体会到这种力量有多强大。王小波所说的“被设置的生活”与此还不一样,起码后者可以找出“设置者”,为避免被设置你还可以反抗,但前者你却不知道该反抗谁,“设置者”你可以说是社会、可以说是历史、也可以说是父母,甚至可以说是你自己。可能,我们对此毫无办法,也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办法。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这篇文最深的一点感受:自由往往只属于那些敢于面对“二十几杆枪”的人!而我,显然得不到“自由”!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3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很多人都是从这篇文章开始喜欢王小波,开始了解王小波。这篇文章我看过多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因为今年是猪年,春节期间,我又翻了一遍这篇文章。
王小波的幽默诙谐和人文情怀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王小波在文中谈到的这头猪与众不同,就是说有自己的特点,用王小波的话就是,特立独行。
首先是长的不一样,同样是公猪,大部分公猪被阉掉,长的肥嘟嘟的;极少部分没被阉掉的成了种猪,一天到晚当花花公子累的要死;而王小波的这位猪兄,长的精神抖擞,既不像肉猪,也不像种猪。
其次,它不像其它的同伴那样,接受人类的设置,从不老老实实地呆在猪圈,而是四处游逛,甚至还跑到其它地方找个漂亮的对象谈情说爱。
第三,它很聪明,它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说,工厂的汽笛声。
正因为这样,这头猪惹得领导不高兴了,本来就对它不满意,现在它又犯了政治错误……破坏春耕。于是领导组织民兵对他进行围剿,要对它实行专政。
当然,最后它跑掉了,再看到它时,它已经长出来獠牙,对人不再信任。在文中,王小波描述了大家对这头猪的看法。王小波和知青都喜欢这头猪,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王小波还心甘情愿地喊它为猪兄。老乡们认为这猪不正经。领导痛恨它,原因是它学汽笛叫导致了老乡们早收工,影响了生产。但我现在认为,王小波少说了一些,就是这头猪的同类对它的看法和它对它的.同类的看法。
我可以试着补充以下几点:
一是嫉妒的。
这些猪其实也有猪的天性,也想呼吸自由的空气,但是没有了这个胆子。我不敢干的事,你最好也别干。
二是反对的。
它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认为很好,觉得这就是我们猪应该过的生活,而这头猪的特立独行破坏了猪的形象。
三是随大流的。
猪生一世,不就是吃喝二字,有吃有喝多好。要求的越高,达不到时就越难受。
四是羡慕的。
认为王小波的这位猪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认为条件不成熟或能力还不够。
可能还有很多,请大家自行补充。
至于说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如何看待猪圈里的那些猪的,我认为它根本不在乎;如果非要说出一个看法来,那就是它可怜它们。因为它有这样的生活信条:猪生短暂,必须精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到王小波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从王小波的灰色幽默中,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看到了人生的意义。
吃和睡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猪形象,我们很懒,但王小波笔下的猪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是一头聪明的猪。当时,所有的猪都由大队喂养和管理。他们定期在集体猪圈里吃、睡,定期被送到屠宰场。生死攸关的安排由来已久。猪倌用不着想也用不着担心。几乎所有的猪都服从命运,服从人类的统治和安排。然而,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并不满足于它作为猪的职责。相反,它喜欢像猫一样四处游荡,长出象牙,逃避繁殖。作为一头猪,它又黑又瘦,眼睛明亮。作为一头猪,它可以跳过一米高的猪圈,跳上猪圈的.屋顶,分辨出喜欢的人。它对母猪的体形和人一样欣赏。它能模仿各种声音,如汽车或拖拉机的声音,而且学得很好。在人们的追逐和抢夺过程中,他们冲出包围圈,跑进深山,最终成为一头自由的野猪。
多年后,王小波回忆说:“我40岁了。除了这头猪,我没见过有人敢这么忽视生活的环境。相反,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想建立别人的生活,以及那些对所建立的生活感到舒适的人。因此,我总是想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这头猪,被作者尊称为猪哥,就像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士。他用黑眼睛剪下猪世界的黑幕,走在一条自由的燧石路上。正因为如此,我佩服这头无畏的长牙自由猪!
打破桎梏,独立自主,是一种高尚的态度,是一种敢于追求的精神。“大房子”主角之一的凌阳,原本是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的科级干部。但是,他不甘于平凡,不甘于被上级压迫。在家人的压力下,他辞去了铁饭碗的工作,决定投身于一项事业。他出来创业的时候,吃了很多苦,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痛苦,但他从不告诉家人,也从不抱怨,秉持着我想住大房子的诚意,开着豪华轿车,出门坐飞机在天上飞,努力工作,最后他笑了,因为他真的有一个大房子,汽车换得越多,飞机就越豪华,直到我不想坐的那一天。我们应该向凌阳学习,他敢于挑战世俗世界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向这头猪学习。我们要学习他敢于冲锋陷阵、追求自由的精神,最终长出獠牙,自然、冷静、警觉。
爱默生说过: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王小波独特的猪不愿意平凡。他坚持自己,感到震惊。只有打破枷锁,勇敢地追求,才能打破黑暗,在黑暗中迎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