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1

2月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每一天都在给观众制造惊喜与感动,自豪与骄傲。我们由衷地为参赛的运动员们激动,热搜上也挂满欢欢喜喜的报道,热热闹闹的运动盛况。只是,和铺天盖地的冬奥会相比,冬残奥会的关注度显得有些冷清。

和大家熟知冬奥会的很多明星运动员相比,对残奥会的天才运动员,以及他们的每次进步与突破,却知之甚少。中国残奥会运动员们,值得大家更多的关注。相信他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能不断地激励着大家。

与激烈争夺金牌榜的奥运会不同,中国在残奥会奖牌榜上,一直是一骑绝尘,傲视群雄的存在。自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一直是残奥会金银铜全包的「榜霸」。尤其在2016里约残奥会,更是以总奖牌数239枚的成绩,打破24项世界纪录。

然而,冬季残奥会中的很多冬季项目,在中国起步较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越难,中国人拼搏劲就越强。3月4日即将开幕的北京冬残奥会,相信运动员们能用自己拼搏不熄的精神,和生命中最精绝的力量,给大家留下最珍贵的启示。

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2

由九个火种汇聚而成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圣火3月3日展开第二天的传递活动,“九天之火”继续温暖前行。

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3月3日上午分别在以“逐梦冬奥”为主题的张家口市民广场、以“舞动雪韵”为主题的崇礼太舞滑雪场、以“古镇新姿”为主题的蔚县暖泉古镇和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怀来官厅水库湿地公园上演。3月3日下午,圣火还在以“万国园林”为主题的北京世园公园传递。另外还有来自国际残奥委会大家庭的21名火炬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进行了闭环内火炬传递。

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太舞滑雪场,曾带队获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重比赛金牌,去年又带队夺得东京残奥会举重项目三金两银佳绩的教练员孙晓刚是火炬手之一,他说:“能够担任火炬手是一次很光荣的经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感受体育的魅力、体育的快乐,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出去。希望运动员在冬残奥会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享受比赛过程,留下美好回忆。”保定市体育局教练员、前残奥会乒乓球冠军葛杨也说道:“能够参与这次火炬传递我十分激动,回去后将在残疾人体育运动方面继续做贡献,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国际残奥委会副主席杜安·卡勒3月3日下午也参与了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闭环内的火炬传递活动,他说:“1994年我就来过中国,如今能够在这里握着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我感觉非常棒。特别期待运动员们能够在那些美妙的场馆里,上演精彩的运动表现!”

3月4日,火炬传递活动将继续在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以“追梦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和以“冬奥之家”为主题的北京冬奥组委驻地传递。

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3

熊猫“冰墩墩”和灯笼“雪容融”是一对好朋友,为了准备参加迎新年的滑雪比赛,他们相约去皇后滑雪场训练。

这次,他们要一起完成团体滑雪越野赛!他们信心十足,在训练的时候铆足了劲儿,把一同训练的其他选手甩得远远的。“冰墩墩”沾沾自喜地说道:“就凭我们的实力,冠军就是小菜一碟!”话音刚落只听扑通一声,刚才还美滋滋的“冰墩墩”现在已经人仰马翻地摔在雪堆里。原来“冰墩墩”根本没有注意到小伙伴“雪容融”发出的雪道变化提醒,因为突然出现的冰棱路段而失去了平衡,卷起一簇雪雾直接冲到了赛道边上的护网和雪堆上。已经滑出一段的“雪容融”赶紧运用平行式急刹车停下来,掉头赶回来帮助“冰墩墩”,“雪容融”说:“加油,墩儿,没关系!”,稍作检查后,两个小伙伴又飞快地滑起来了。

有了这个教训,“冰墩墩”再也不轻敌骄傲了,反而更加刻苦地训练,每天都是第一个开始训练,最后一个收队离场。正式比赛的日子到了,“冰墩墩”和“雪容融”以出色的成绩如愿取得了新年滑雪赛的冠军!两个小伙伴高兴地拥抱在一起,相约在奥运赛场上继续夺冠!

冬残奥会温暖与感动常在心得体会 篇4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王跃和杨倩茹分获第四名和第五名。“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赛场上,中国运动员道出心声。

北京冬残奥会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共有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两位是中国运动员。根据比赛规则,视力残疾的运动员是在引导员的引领下完成比赛,运动员使用电子气步枪,通过感受激光射线的准确度,以声音频率作为反馈信号,指示运动员调整射击角度,完成最佳射击。

根据出发名单,中国运动员杨倩茹在引导员于洪顺的引导下第2个出发,王跃在引导员李亚林的引导下第5个出发。在和引导员的密切配合下,两位运动员顺利完成了比赛,王跃获得第四,杨倩茹获得第五。

“今天的表现比赛前预期要好,我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赛后采访中,杨倩茹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

2001年出生的杨倩茹是来自北京的运动员。刚进入北京残奥越野滑雪队时,身高一米七的她体重只有90斤,连完成训练都非常困难。为了变得强壮,她每晚睡前吃5个鸡蛋,为了追赶队友,她早晚各加练一堂课。终于,她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强壮,和他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在亚洲杯上夺得两枚银牌。

杨倩茹说,她要感谢所有支持她的人,尤其是引导员和教练。“他们当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杨倩茹说,比赛过程中,引导员于洪顺一直在为她喊加油,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从来没选择放弃,我会比从前更努力,更坚定。”本届冬残奥会,杨倩茹还将参加残奥冬季两项中长距离项目的比赛。

22岁的王跃来自河北秦皇岛,接触冰雪运动时刚满17岁。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的道路上,王跃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但无论多困难,她都从未想过放弃。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王跃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