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从读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理解了母亲的思乡之情,理解了月是故乡明的寓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 篇2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 篇3

《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 篇4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可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用激情导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获得深切的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先让学生读文寻找:书上哪一句话写了“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请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我指名让学生读出句子,然后问: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作者非常想摇桂花呢?学生很快找到“缠”字,但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追问孩子为什么,而是接着陈述:是啊,我摇桂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可妈妈却说(引学生读妈妈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当学生读完妈妈的话后我说:“妈妈说早,没开足,不能摇,可我小孩子哪管这些,我就是想摇啊,非常想,于是我成了妈妈的小尾巴整天粘着她,妈妈在洗菜,我说(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晾衣服(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在扫地(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就这样我一遍遍地创设情境,学生也跟着一遍遍地朗读,很自然地把作者迫切摇桂花的心情读了出来,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我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在一遍遍朗读中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接下来学习“摇花乐”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