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图片、搜集宋庆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到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到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读帖,记忆字型。
2、学生提出难字,教师指导“瞻”、“龄”。
六、作业
1、 生字描红、临写。
2、 注音:枝干( ) 繁衍( ) 崇敬( ) 瞻仰( )
3、 组词:
稠( ) 俱( ) 纪( ) 蓬( )
绸( ) 具( ) 记( ) 逢(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二、探究课文,体情悟道。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2)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宋庆龄与故居的樟树深厚的感情)
(3) 朗读训练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外形 蓬蓬勃勃)
②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自己读书做标记
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看着图片,学生再来介绍樟树的特点
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樟树不仅外形很美,更美在它的内在(板书:内在)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保香气拒绝虫子)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赏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写出近义词 崇敬( ) 繁衍( ) 稠密( ) 永久(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恭敬地看 ( ) ②大略地看( )
③ 向四周看( ) ④聚精会神地看( )
⑤ 从高处往远处看( ) ⑥从高处往下面看( )
⑦ 回过头来看( ) ⑧仔仔细细地看( )
3、造句:
无论……总是……
只要……就……
四、实践作业:
搜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要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三组词语: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养儿育女 子子孙孙 繁衍后代
瞻仰 祟敬 纪念
2.给每组词语归类,教给学生识记词语的办法。
第一组:描写樟树。第二组:描写石榴。第三组:人们对宋庆龄的感情。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
二、设疑导读
1.出示课文的第一至三段和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感情朗读。
(3)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离开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看图: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通过朗读,说说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你是怎么感受到的?(相机理解词语。)
3.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能够把樟树的特点全部包括在内?
4.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美这两棵樟树?
5.试着背诵第三段。(树干——树叶——无论——总是)
(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樟树的勃勃生机让宋庆龄舍不得,让宋庆龄更难舍的是什么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3.交流。(香气——永久保持)感受表达的层层递进。
4.感情朗读,感受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5.为了让樟树更可贵,作者还写了别的树容易招虫的缺点来衬托。感情朗读。(读出对别的树的不屑。)
四、引领提升
1.说说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的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2.说说人们总爱在宋庆龄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的原因。
3.看宋庆龄的资料和图片。
五、实践活动
1.故事会:我心中的宋奶奶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 舍不得 蓬蓬勃勃
故居的 樟树 香气永久保持
人们 也总爱
精神蓬勃 坚强不屈 一生正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列在首位的是情感价值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2、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二、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4、5两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不仅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文章的难点,理解这一段的内容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让学生领会樟树那永久保持的香气的象征意义,懂得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设计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上课伊始,媒体介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
2、看完录像,你有怎样的感受?
3、是呀,宋庆龄的故居非常优雅,典型的欧洲建筑,美中不足的是,房子小了一点,所以周恩来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是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
4.的确宋庆龄非常喜欢这两棵樟树,那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1、本课我们要共同探讨两个问题
1、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2、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高贵之处在哪?
4、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用大括号括起来。
5、注重朗读,感受樟树外形美。(第四小节)
指明回答,屏示第4小节
读,那个词最能概括樟树外形特点。(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默读第4小节,勾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多么蓬勃地两棵樟树呀,小声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我们把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形象,归纳成樟树的外形美。
6、注重比较,品味樟树内在美。(第五小节)
了解了樟树外形的蓬蓬勃勃,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高贵之处在哪?
“永久保持”什么意思?哪里体现了樟树的可贵?(即使……仍然……)
第4小节写了樟树的外形美,那么我们把樟树的可贵之处归纳成——内在美。
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宋庆龄是……。通过上节课的资料查阅,我们还知道——
你们体会到了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关系了吗?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所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那两棵樟树下留影。
“瞻仰”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人们对宋庆龄非常的尊敬。)
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外在和内在美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的爱戴和怀念。
3、注重讲述,感悟人树相同处。(第6小节)
(三)说话写话,深化。
①请以《想去宋庆龄故居》为题写一段话。
②像樟树一样有着高贵品格的还有:松、梅、菊、竹、荷花……这些事物让你想起了什么?请把想到的写下来,题目自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5
★ 一、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 三、教学重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 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七、教学后记: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的回答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有的说没有注意过;有的说樟树会落叶,但又不能具体地说出它是怎样落叶的。我又请教了花木种植专业户,他们肯定地告诉我:“樟树会落叶”。无论学生能够发现或者不能发现这两句话的矛盾之处,我应该如何向学生传递这个信息呢?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他认为樟树会落叶。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 (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生 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生 :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生 :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生 :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 六、板书设计:
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