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神曲》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曲》读后感 篇1
这部书详尽的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阿利基埃里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这一过程,许是在主教中的修行。
但是,和佛教类似,主教的修行也是追求来世的生活的,都是在当世按照主的指示与要求去做事从而得到来世幸福的机会,是追求往生的,同中国本土的修行完全是相反的两条道路。我个人一直觉得,这种修行有赌博的嫌疑,谁能够100%肯定此世行善来世就能享福呢?
但丁把他自己对于善恶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体现在他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的旅程的描述中。通过与历史上各种人物,包括善恶的各自代表的对话,诗人表述了他理想的社会之貌。
译者国文功底深厚,把如此之长的一首叙事长诗翻译的如此美妙与易读,特别是几乎每句末尾都押韵。如果做过外文翻译的亲们可能会有此经验,做到这样的翻译是有多么难。
但也许是我看的版本是网上下载的纯文本格式的原因,很多话前后并不逻辑,没有关联性,思维跳跃非常之大。看来还是有必要看书的原文,甚至于诗作的`外文原文。
看完全书,我对贝阿特丽切这位但丁的初恋情人非常感兴趣,但也不得不说,感觉但丁的原配夫人是如此悲惨。但丁在书中关心意大利半岛的政治,关心半岛人民的民生,关心国家的兴衰,花大量笔墨描写了这位初恋情人,但却只字未提他的原配夫人。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写《但丁传》时大费笔墨书写贝雅特丽齐与但丁的冥冥关系,却还是没有关心过但丁背后的那个女人。
有一种悲伤,叫做『我就在你面前,可是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但丁的原配夫人,就是这样。最大的悲哀不是他如何对你不好,如何让你伤心,而是对你完全无视,好像生活中完全没有你这个人。
《神曲》读后感 篇2
《神曲》——神与人共鸣的圣曲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基督教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基督教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神曲》读后感 篇3
但丁神曲果然是神一般的玩意,全书洋洋洒洒的,竟然有五百八十多页之多。是作为西方继《圣经》之后的极畅销作品,旷世之作,其内涵,怕是只有真正研究西方历史方面的人才能领略其真正内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读书人》里有关于作者阅读《神曲》的内容,大江健三郎阅读《神曲》,是把原文与译文一通摆上台面,对其中的语句含义进行详读,由于《神曲》的原文是以意大利文作为载体的,所以神曲使但丁毫无悬念地进入意大利世人的伟大殿堂。记不得大江健三郎看的原文版是英文还是意大利文了,总之,其阅读的方式,已经超出了普通读者阅读的范围,堪称专家级研究。在对于书中的字句进行比对的过程之中,对于某些字句的使用,译者的翻译,以及自己的观点,相互切磋着,得到更加精到的阅读体验,亦使其能够从中阅读到作者的思想,与但丁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堪称一绝。当然,假如运用此法进行阅读,多有时候是会容易厌倦的,只有真正从中获得乐趣的人,才能坚持着将这件事进行下去。话说大江健三郎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诗篇巨著的阅读工作的,每天下午三时开始,固定在案头的阅读,三年如一日,养成了一个堪称变态的习惯。而自他十几岁开始以此法学习,致出书时的70+岁,天天如此,自成一体的习惯与毅力,令人不得不佩服!
上面讲远了。对于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由于以往还从未阅读过此类以诗歌为题材的作品,且书中涉及宗教神学的内容,欧洲历史的例子亦俯首皆是,阅读起来着实能够满足自己对新鲜事物的满足感。
全诗三卷,分别为《地狱》、《炼狱》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本书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诗人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凌晨,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拦住了去路。正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女子俾德丽采之托前来援助。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惩罚罪孽灵魂的地狱,穿越了收容悔过灵魂的炼狱,最后由俾德丽采引导他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后,终于到达了上帝面前。这时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整篇诗到此戛然而止。
但丁在游历地狱和炼狱时,遇到的不少灵魂生前都是历史上或当时的著名人物,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寓意,也具有很强的神学和宗教色彩。
开头阅读还是有些小不适应的.,阅读到了后头,渐渐习惯了这一题材的写法,也才渐渐翻着页,跟诗人小小地交流一番。跟以往的书本不同,一首诗的段落并未十分清晰,阅读的节奏感不如有段落的文章来得自然,所以需要磨合一番才能有所适应。
全书读下来,确实如书本前面所形容那般,或许是接着书前的序言,才能引导着我坚持把这书大概阅读下来,毕竟我们的母语不是意大利语,且翻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足,读起来似乎不多感受如书中所讲的ABA,BCB,CDC诗的韵律。《神曲》通篇以格律严谨的三韵句写成。但是但丁根据民间诗歌的格律创作的,每行包含六个音步,每三行为一组,每组中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而第二行则与后一组的第一行、第三行押韵,也即韵脚的安排为aba、bcb、cdc…这种形式既适宜于叙述和描绘,又能用来辩驳和抨击,用它些警句也很得力。可能是因为只是初读,对于里的典故未及详读,注解也未及细读,所以算是建立的对书本的大概轮廓认识,待他日有机会,定再次细读一番。
但凡看及类似神曲书中内容的东西,都会令人很是抓狂。《第七封印》便是类似的一部电影,看完后真的相当一头雾水。看此书的第一感觉便是如此,庆幸的是,看完此书过后,大可缓解此感觉,凡是一头雾水,只不过是因为少接触罢了,看多了,也就习惯了。而且《神曲》确实是一部相当不错的读物,从中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西方知识、历史、文化以及思想。看书的过程之中,有一个念头,神曲就是一部白日梦的故事书,其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旅行,像极了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的《西游记》。
对!就是西方版的《西游记》!其被捧得地位高高地,并且在许多方面,能作为很好的研究材料,既成全了但丁、也成全了历史…
《神曲》读后感 篇4
《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作,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作为主人公,极具幻想地编写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既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得他在后来的日子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字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炼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轻或是已经悔悟,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有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日: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累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被用作赎罪的地狱来告诫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他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