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我不由自主的赞叹,赞叹鲁迅的文采,那如诗如画的情景,使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文集;也是一本中学生必读的文集;更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它曾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让人每每品它都会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能从中读出它深层的底蕴来,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终于,我有机会细细品读这本书了。
当我还沉浸在饶有趣味的故事中时,呈现在我眼前的却只是一张白纸,不知不觉,这本书已经被我看完了。可是,其中富含的深刻哲理,怎是我看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回忆这一部书的整体内容,它记录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有幼时的保姆长妈妈;有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关心的藤野先生;有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以及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这些丰富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再现了清末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无不流露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这些叙述亲切感人,它不仅融入了大量的描写、抒情、议论,而且文笔优美舒畅、清新自然。当然,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温情和仁爱的一面。
《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的我们,已享受着新时代赋予的幸福与快乐。而当时社会的人们,就像囚禁在笼里的小鸟一样,没有自由。就像鲁迅先生吧!他的思想总是与当时的落后思想碰撞,他对封建的'孝道提出了严历地反对;他对操有反动谬论的人们提出了猛烈地抨击。他为了开化中国人的思想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让我不明白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这真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啊!
这只是我第一次读《朝花夕拾》的感想,相信以后再读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体会。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我得到了许多感悟。其中,给印象最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家后面的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趣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先生的'童年就只是像读书、写字、写文章这样没有一点乐趣。可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鲁迅先生的童年也充满了乐趣,而且比我的童年还要快乐。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长满了各种植物的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就在那儿玩耍。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根,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当我读到这一句时,不禁笑了出来。原来,伟大的鲁迅曾经也这么天真,这么幼稚,竟然会听信别人开玩笑的话去拔何首乌,还因此弄坏了泥墙。看来,鲁迅先生小时候也是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啊!还有听完故事后不敢看墙上、想得到蜈蚣的心情,不也和平常的小孩子一样吗?
不只是在百草园,还有三味书屋。在去三味书屋读书之前,鲁迅将自己不想去上学、不想离开百草园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在刚到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曾因为问先生“怪哉”的事,惹先生不高兴。鲁迅知道不该问,却还要去问,可见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上课时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描画的举动,也充满了童真。可见,即使是伟人,在还是一个孩童时也是活泼可爱、好奇心强烈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虽然现在已没有了百草园、三味书屋那样的地方,虽然现在的作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但只要留心观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变得多姿多彩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讲述的就是鲁迅儿时的经历.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等一些故事,而主人公鲁迅也从青涩懵懂的少年逐渐变得成熟起来.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要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但到了鲁迅先生该上学的时候,他不得不和充满着快乐的百草园说再见,到三味书屋学习.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就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写,我们的童年并非只有开心,都是顺心如意的.但那也丰富了我们的一生,留下许多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