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网匠人精神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学习国网匠人精神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国网匠人精神心得体会 篇1

在古代,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努力做好一辈子。在现代,敬业、责任和技术的组合就是我们追求的工匠精神。而他,郭跃东,已经用了24年坚持独守着自己的匠心,发扬自己作为一名国网匠人的独特精神。

匠心,是奉献。作为一名优秀的“设备医生”,他的检修工作需要经过岁月的不断重演,反复练习,才能总结出珍贵的设备“诊断”经验;那一步步刻在岁月上的纹理,正是匠心的净化,是整个检修工作的心血。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他处理了一件小小的故障,而对他来说,就是一辈子。用一辈子的时间奉献在为设备问诊看病上,奉献在保证电网的平稳运行上,如果不是热爱,又有谁能过做到呢?

匠心,是执着。李宗盛曾经说过一段话:“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我相信郭跃东的心中就有自己善意的“执念”,他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知道检修工作对他来说就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他的日常就是尽其所能做一份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很多匠人一样,内心强大并且平和,在听从内心执着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与舒适。

匠心,是态度。郭跃东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在外人看来可能是钻牛角尖,但他只是相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起码让自己满意。生活本身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是外在的动作,但不同的是,保持自己的初心,在每一次普通的工作中找到创新与进步,在每一次的工作中找到属于每一天的精彩。

“所有的沉默、执着和一丝不苟,都源于匠心,它由光阴成就,也馈赠出不负岁月的作品”。向郭跃东学习,学习国网匠人的奉献精神,执着态度。我们也必要心怀工匠精神,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只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交出不负韶华的答卷。

学习国网匠人精神心得体会 篇2

工作是一种修行。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别人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成功不在大小。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很多员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试问: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业做到极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极致,这事业就是大,就是强;专注产品、重视积淀、享受过程,这正是工匠精神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间最大的差别。

作为企业一份子,应该在企业面临挑战时,与企业一起共度难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力争在本职岗位上干出骄人的成绩。我们要心怀感恩,没有企业给予的平台,没有领导的关怀、信任、支持,我们的努力最终可能会付诸流水。我们要珍惜企业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得以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

“你在为谁工作?我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将来,为自己的成功而奋斗。”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干任何事不要拖延,拖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问题变简单,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打乱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不要找任何借口。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不拖延懈怠,不应付了事。

结合现阶段的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提升和改进,才能使我们离“匠人”更进一步。

首先,结合日常的设计、报价、检验工作,每当接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先制定出可行的工作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设计图纸、清单,报价表力求准确,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资料没有问题,生产也会顺利许多。报价没有问题,后台就会轻松许多。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必须严格要求,一点问题都不放过。其次,认真总结每天的工作。每天都要有收获,经验、知

识的积累,都可以通过每天的总结实现。最后,学习,只有加强自身学习,才能适应企业高速发展。只有自己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走向成功。

学习国网匠人精神心得体会 篇3

现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物欲弥漫的狂潮所湮灭,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使彼此坐拥在同一个空间,也各自忙于穿梭在手机所带来的虚幻世界。秋山先生提及一流的工匠,首先应该具备一流的心性。在他推行的8年学徒制中,95%的时间是在教你做人,而仅有5%的时间在传承手艺。当你心烦或迷茫时,不妨学习匠人30条,让自己成为正念的人。积极投身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家庭中,你会发现原来也可以如此美好。

有句话这么说的,即便知道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还是没搞懂。比如,书中提出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讲究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儿。于木匠,是专注,是极致的完美演绎,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若是照单全收,恨不得把自己剃光头,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想来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不过是装装样子,又怎么安于平淡?说白了,养成一个习惯比坚持一件事情容易得多。何必在乎形式上的条条框框,不如跳出来,看看自己有多大可能,对自己的专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也是一种匠人精神吧。

匠人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做人的道理,只是常常被我们所忽略,却被日本人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当每一个人都愿意慢慢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以愚公移山的坚持,发动来自内在的力量,以一种近乎禅人的修持,不轻看自己,不受环境干扰,全心全意投入,终会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而我作为一名环卫工作者,更应该去打磨锻炼自己,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溯、靠近、达到匠人精神境界。书里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也是值得所有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学习的。每一件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值得用很多年去强调。比如和人打招呼、比如吃饭、比如和人说话该怎么回答,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可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确实最应该注意的。所以我们要以一个合格的匠人为目标。不但是光有专业技能就可以的,在成为一名合格匠人的同时你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内心充满爱、关心他人、富有责任感、尊敬孝顺父母的人,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与工作。大师秋山利辉说过: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谓“执着”救赎对事情“不放弃”,所谓“不放弃”也是一种“思想的深度”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学习国网匠人精神心得体会 篇4

最近很认同一个观点,即学习只有三件事。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巧、用心学习态度。知识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记住就能用。技巧则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变成自己的。态度是最难学的,也没有人能教给你,态度是心的选择。

基于以上的观点,看书作为学习的一种,也可以进行分类。有一些书是知识,比如较为权威的词典、定理等;有一些书是方法,比如如何烹饪、如何演讲等,如果读者能基于此去练习,那就是掌握了技巧;有一些书则是作者对待世界的观点和态度,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技巧和态度,这三者谁更重要呢?比较完满的回答是都重要,缺少哪一个都不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不过,当我看完《匠人精神》这本书之后,我愈发觉得态度是一个需要更谨慎选择的事情。因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匠人精神》这本书的作者秋山利辉先生现在74岁高龄,而他所创办的企业秋山木工已走过了47年,成为了一家受世界尊敬的企业。在书中,秋山利辉回溯了他创办企业的初衷,即培养出真正能够造福社会的匠人。

20世纪70年代,组合式家具开始普及。但那时的老匠人们还沿袭了之前的作风,都非常不好伺候,个个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工作量就渐渐少了起来。这个时候,同为匠人的秋山利辉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匠人才是造福社会的匠人呢?

他思考的结果是:能够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够为别人着想的人,是拥有一流人品会好好做事的人。“如果不能培养出让客户满意,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些想法就是秋山利辉先生创办企业的初心,也是信心的来源。

正是基于想培养出一流匠人才创办的企业,所以秋山先生的企业管理风格也偏向于对人的培养。比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而不是“家具行业服务标准”。书中列举了很多人才培养的方法,比如引导员工学会打招呼、做一个开朗的人、感恩的人……这些都是基于人出发的。

很多企业觉得秋山木工很成功,想借鉴这些管理思路,却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成本太高、效益不明显等等。其实,不是秋山的方法不管用,而是企业与企业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感知到,一个人的价值观越接近事情的本质与核心,越有可能走得更远。秋山利辉先生创办企业的第一天可能没想过要做成一家多大规模的企业,但就在不断造福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让秋山木工成为知名品牌。反之,有一些企业从一开始就想着要赚多少钱,有多大规模,方法上也急功近利,最终却濒临倒闭。

接下来,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1、你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你采用的方法又是什么?结果如何?

比如,作为厨师,你的价值观是让食物健康人们的生活,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会偏重练习如何让食物保持更多的营养;反之,如果是快速盈利,那么则会习得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可能有损大众健康的方法。结果显而易见,后者迟早会完蛋。

比如,作为公司CEO,你创业的态度是能实现财务自由,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则会朝着如何在十年内赚更多钱的道路上想;但如果你的态度是让天下人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则更关注解决生意人的.痛点。事实上,当你解决了客户的痛点时,公司自然越来越被需要。

2、你的管理价值观是什么?

因为《匠人精神》这本书是在公司管理干部读书会上分享的,所以自然也就谈到了管理者的管理价值观。

如果你在管理一个团队,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待团队成员比较严苛的时候,发现大家怨念深重,团队凝聚力不强,离职率高。进而慢慢总结的管理经验是,还是要说话委婉一些,多给一些犯错的机会;当我们变得宽容和善的时候,却容易让大家不严以律己,成长缓慢。于是又告诉自己还是要恢复到原来的严格模式。

到底应该严格还是宽容些?这是很多新晋管理者疑惑的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管理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还是需要去问问自己管理的价值观是什么。只要是基于正确的管理价值观,方法因而而异。

有一句话叫“雷霆手段,菩萨心肠”,其中,菩萨心肠就是价值观,雷霆手段则是一种方法论。只要是基于“菩萨心肠(员工成长)”的管理价值观,雷霆也好、暖阳也好,方法上不必太泾渭分明。

同理,管理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中,不要只学习浅层次的做法,更要深入分析行为背后的出发点是什么。唯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