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1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黄金时代》我读了很多遍,一读就非常喜欢。王小波的一生是短暂而精彩的,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感到非常愉快。趁着周末空闲我读到了王小波的这篇杂文。
王小波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分。王小波说在他的.周围有很多人在公共场合下什么都不说,私下里却妙语连珠。就是说对信得过的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沉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问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是: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的确,沉默是可以传播的,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就像野火样蔓延着。王小波讲述了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片小腊肉,他的弟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向世界宣布我们大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他爸爸一顿揍。
读完这篇文章,真的很佩服王小波对这件事情观察的透彻,对比现在,人群中沉默者往往最有实力。虽然现在的大环境下,会说话的真的要比沉默的人占据优势。现在有多少人选择沉默,我们认为很多善恶可以自明,人与人生来就在不平等的人间,被尊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是你可以不听。沉默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口沫飞溅,对别人大作评价,层次确实很低。
在一个伦理体系中,人们学会了把事物分成好与坏。这种观点对我们了解世界是有不良的影响的。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小波独到的眼光确实令人敬佩。理不辨不明,王小波的作品值得一读。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2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读者利用各种在路上的时间去拜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读者完整阅读过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过半程,就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内心感觉无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书中评张爱玲时文学不应当带给读者烦恼,谈孔孟程朱宗师大家说哲学不入俗流,论文理科学艺术哲学的通融与层次……文风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里又不致晦涩难懂。果然,理科思维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讲道理。比如谈到”人类愚蠢”,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人类要学会思考、运用智慧。他从来不骂人,也看不到他的愤怒。即使是他怒发冲冠满腹怨气时,有的只是对当下社会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他不屑使用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转为哲学式幽默的.魔力。作者俨然像个饱经风霜而又耐心的老人为孩子们讲道理。这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强力推荐。
阅读此书过程中,再次被作者写作的功力和鲜明特点所吸引,待看清单上又果断增加一本他的《黄金时代》,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就被里头高亮的话语吸引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3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试图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却发现我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写下来只能照抄原文了。不是我自大,只是此时此刻的我已被作者成功洗脑了!开口的权利似乎被征上了税金。
一如作者的观点,话语的世界可以分出两级。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模棱两可: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史。
既然谈到纳税,不得不说一下那些开口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即使做纳税人也要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王小波曾经是一个沉默的人,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也不喜欢写稿子。然而当作者不再沉默时,却有着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违背了他多年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但作者还不至于感到痛苦,只是有点轻微的失落感。然而这并不代表自己也是一个合格的纳税人,满足了自己的责任感。只是作者觉得如果这么做,大家会看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这便是是另一种责任感。
谈到废话篓子,我就会联想到那些鸡汤和官话套话。他们有着最好的发言机会,顺应着大部分人的想法,说着读者喜欢听的言语,一味的迎合读者。这样下来他培养了读者,读者也有可能成为了下一代的他们。与其这样,沉默的大多数该怎么做呢?
首先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他问保持沉默的愿意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作者就属于最后一种。作为最后一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4
曾经有这样一个结论说:平均每个人每天大概说7000个字。我算了一下,差不多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言语虚张声势而只占了我们生命的二十四分之一。我们大部分人还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沉默的大多数”。
而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刚看到“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题目,以为这是几页抨击冷漠群众的长篇大论。不由带入愤青身份心情澎湃激昂。但是在王小波的笔下,连同他自己在内的沉默的大多数,竟是个卑微却始终保留独立立场的.弱势群体。
说沉默者卑微,因为默默无闻。他们不愿意为了一点点成绩而四处邀功,一点点优越而到处炫耀,一点点挫折而大哭大闹。他们隐藏起了自己的存在,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沉默者是坚守着清醒的人,像礁石稳驻在大海的波涛汹涌中,像古树屹立在狂风怒号中。沉默给他们绵长的时间和空阔的环境去思考,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睿智。
沉默和话语总是对立而统一地存在。既然大多数人都占着沉默的领地。为了平衡,少数的话语者难免变得聒噪吵闹。积极分子在高谈阔论争夺“话语权”。学校广播里某些见缝插针试的领导讲话、通知、公告。想尽一切办法搅乱沉默,掀起怒涛来吸引聚焦和鄙视。就像“记忆”里的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无论是“话语即权利”还是“权利即话语”,沉默者都悄悄地沦为弱势群体。
但沉默者不是真的虚弱,他们不愿意反驳这样的称号,只是在沉默的保护下悄悄构建自己的强大,坚守自己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