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小麻雀》。根据新课程理念,对于本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小麻雀》是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这篇精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不听妈妈的劝告,掉在窝下的一只花猫旁边,妈妈为了救他被花猫把尾巴上的羽毛咬掉的故事。通过学习文章我们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告诉人们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孩子们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生活本领才能更快的增长起来,最后,整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2、教学目标
五年级学生《小麻雀》是本册本单元的开篇,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特殊性。本单元以“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专题。结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了解普季克是一只怎么样的小麻雀,以及妈妈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的爱。
(3).能认、读并运用本节课生字词。
方法和过程目标: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理解本
课思想内容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妈妈对小
麻雀的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要虚心听取别人
的建议和忠告,实践是获取有效经验的渠道。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怎么样的一对母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的认识小麻雀和麻雀妈妈,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角色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让语文课堂的教学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谈话导入
在一家屋檐下,住着一对麻雀母子,小麻雀叫普季克,特别喜欢聊天,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小麻雀》认识这对麻雀母子。(板书课题)
(二)、以读代讲,体会人物特点
1、请大家默读第1—13自然段,找一找,麻雀母子在聊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小麻雀对外面很好奇,问了妈妈很多问题。可是又不相信妈妈的解释
2、指名学生朗读麻雀妈妈的话,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从妈妈的话中,你觉得麻雀妈妈是个怎样的妈妈?——教导孩子非常有耐心苦口婆心
3、指名学生朗读普季克的话。(同学们边默默的跟读,边听边想,普季克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天真,幼稚,充满了好奇心,样样都爱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
4、分角色朗读。(同桌)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和幼稚。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出演文章角色,体会角色的`台词及情感思想。读书百变,其义自
见。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身课堂的主人公,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三)、品读重点段落,体会母爱伟大。
1、 请同学们默读14—18自然段,抓住麻雀妈妈的动作感受母爱。
A、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麻雀妈妈的句子,指名学生读句子。生思考:你从麻雀妈妈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麻雀妈妈勇敢奋不顾身爱小麻雀胜过了爱自己
B、师谈话: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麻雀妈妈挺身而出,用自己渺小的身体挡住了大花猫,保护自己的孩子。这种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啊!此时此刻,你想对老麻雀说些什么呢?——
C、(过渡)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母爱?
2、抓麻雀妈妈的神态、语言来体会母爱。
A、重点理解“欢天喜地”——麻雀妈妈一心想着孩子,对自己的伤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怎么样怎么样”——体会麻雀妈妈对孩子关心很急切
B、指导学生读出麻雀妈妈心情的急切和欢喜。
3、品读句子,体会普季克的成长。
A、想一想,小普季克为什么没有受伤呢?
一是依靠妈妈的帮助 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努力,才能掌握真本领)
B、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成长的经历和普季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C、普季克说“总得一样一样学嘛!” 一样一样指的是什么啊?——学飞学找食物学很多知识
D、小普季克学会了什么?——学会飞了也学会了要听大人的话(因为小孩子不听劝告总是要吃亏的)
4、经历了这件事,普季克为会飞而感到高兴,为妈妈受伤感到内疚难过。如果你就是普季克,你想对妈妈说什么话啊: ——妈妈对不起,我不该不听你的话,害你受伤我好难过 ——妈妈,你瞧,我会飞了,我长大了。
——妈妈,以后你多教我一点本领吧!这样我就能保护自己了。
5、通过小普季克的经历,同学们也学会了点什么呢?——总结感悟 (要听劝告,要自己努力学习新本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本环节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在不断阅读同时,采取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本课选自西南师大出版社标志勾绘第五课。主要学习用coreldraw勾绘标志的方法和流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用coreldraw勾绘标志的流程。
2、能力目标:熟练coreldraw手绘工具的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熟练coreldraw手绘工具的操作
2、教学难点:配色原则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材分析及教学勾绘
教材讲解了勾绘标志的技巧。用直线勾绘,再转换成曲线使其贴齐原稿边缘线。
教材讲解了标志3稿:彩、黑、格稿。彩稿全面了解标志的色彩搭配;黑稿了解标志的黑白关系。格子稿件能知道标志用标准制图法的`坐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做出标志3稿:彩、黑、格稿。
标志配色的原则:a.对比强或偏强。b.色彩心理与行业适合c.平涂与渐变的选择。
五、教法
边演示边讲,通过仔细看老师的演示、思考中强学生对讲的内容的深入理解,在看的基础上,教师设置问题对重点知识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之后教师再给以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的内容。授课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六、学法
这个班勾绘能力较好,但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操作能力。因而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情景,以看、思、练为主线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后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加强理解。
七、教学程序
1、导入:出示手绘稿和电脑稿,问怎么实现标志从手绘到用coreldraw勾绘完成。
2、简介制作的流程:出示课件资料。
3、看老师的演示整体感知教学重点。(演示)
4、提问并讨论,突破难点。(出示课件)
5、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6、附板书。
用coreldraw勾绘标志
1标志从手绘到用coreldraw勾绘的流程.
2.勾绘标志的技巧。
3.标志3稿:彩、黑、格稿。
4.标志配色的原则:
a.对比强或偏强。
b.色彩心理与行业适合。
c.平涂与渐变的选择。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侧重于议论文教学,共有四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是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第一课,就文体而言,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的议论文。本文是一篇格式比较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三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发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以这样一篇观点鲜明、材料典型、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开首,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议论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议论的三要素。议论问题,总要提出一个正确而鲜明的看法或主张(即论点),有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还必须有确切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来证明(即论证)。议论的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证明观点。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训练课文,《谈骨气》是一篇规范的短论,《杂感两篇》是选取了生活中较常见的浅近的杂感,借事说理,《为学》是一篇以事喻理的浅近的文言文。三文虽然样式不一,却都能让初学议论文的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统一的特点,其中《谈骨气》一文更是典型。根据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宜确立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思维目标: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本文虽然观点鲜明,材料充分,但三个事例论证观点的典型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教学难点为: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三、说教法
初学议论文的阶段所选的'文章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体特点。《谈骨气》一文,论点集中鲜明,事例论据典型,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范文。对这样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学实、学活、学透,以激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在对新知的顿悟中萌发的,因此,在本文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应该用各种生动有吸引力的事例,引导学生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利导,诱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寓学法指导于诱导、点拨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比较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本文教学可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法
1、紧扣题目
以文章的题目《鞋匠的儿子》为着眼点,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参议员又是以此来羞辱林肯,但林肯也是对“鞋匠的儿子”这一话题展开他精彩的演讲,使得“鞋匠的儿子”这一名词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即“平等”这一概念。
2、抓住主线
课文是一片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常的写作手法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细致描写。而本课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3、借助辅线
刻画人物上,有时从侧面也能烘托处人物的形象。本课,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发生戏剧性变化的线索“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也是文章的'重点。
在教授时,首先质疑:林肯究竟发表了怎样的演说,使得他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通过参议员们逐步的态度变化的过程,使林肯这一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三、说学法
1、以读促情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熟读。反复读,也就是说,课文“典范”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外部语文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每次读都有新的体会,从而感受文章内在的思想。
2、以思为重
纯粹的以读为读不是重点,在朗读中应加入自己的思想。只有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比如:林肯三次语言中,都提到自己的父亲,并表示自己不如父亲。三次所说的是否都是一个意思,那这样又何必多次说明呢;他为什么不以鞋匠的儿子为耻呢?等问题。都是把握文章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