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1
一、知识点考纲要求题型说明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1.记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称,认识它们的物理性质;
2.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选择题填空题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是两种常见的碱,在中考中占5~10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认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
难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物理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碱
1.定义: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
【易错提醒】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例如Cu2(OH)2CO3,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Cu2(OH)2CO3不是碱,而是盐。
知识点二:氢氧化钠(NaOH)
1.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
2.物理性质: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
【重要提示】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需密封保存;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该反应常用于实验过程中吸收CO2;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3.注意事项: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腐蚀。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三:氢氧化钙
1.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
2.物理性质: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重要提示】Ca(OH)2也有腐蚀作用;
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Ca(OH)2还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知识点四:氢氧化钠的意外处理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五:氢氧化钙的生产过程
第一步: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来生产氧化钙:;
第二步:由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规律总结】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随堂练习】北京在修缮长城时,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A.火碱
B.烧碱
C.熟石灰
D.小苏打
思路分析: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是火碱、烧碱、苛性钠;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答案:C
例题1(山东济宁中考)对下面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黄光、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浓硫酸敞口放置溶液的颜色、质量不变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
思路分析: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D
例题2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
A.浓硫酸B.浓盐酸C.氯化钠固体D.烧碱
思路分析:A.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通常情况下,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无需密闭保存故合题意;
D.烧碱即氢氧化钠易吸水发生潮解,需要密封保存,故不合题意。
答案:C
【方法提炼】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白色,片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强烈较强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潮解,溶解时放热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综合拓展】
比较浓硫酸、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异同点
共同点:
1.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热,使环境温度升高;
2.都可以作为气体的干燥剂。
不同点:作为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只能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而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只能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2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
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
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
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
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
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
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
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H2SO4+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课堂练习】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
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
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pH酸pH碱pH盐和水pH较稀
硫酸较稀
盐酸较稀氢氧化钠水较浓
硫酸较浓
盐酸较浓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
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习】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茶
B油菜
C西瓜
D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4。5~5。5 5。8~6。7 6。0~7。0 7。2~8。5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A。pH=0的溶液B。pH=7的溶液C。pH=14的溶液D。pH=5的溶液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分析:对于酸和碱,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两类物质,对它们已经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关于酸,学生已有的认识:家庭调味品食醋中的醋酸;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在学习“能源开发和利用”时,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稀盐酸和稀硫酸与镁锌铁等金属反应的异同等。关于碱,学生已有的认识有:在学习“分子在不断运动”时,知道了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溶解的吸热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知道了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等。上述这些有关酸和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的好奇心,但多数学生只对化学实验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对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酸和碱的知识,内容零散、细碎,学生学习起来会出现一定困难。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纳入合理有效的系统中,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些零散知识,将成为解决上述困难的关键,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
1、本课学习必须突破紧抓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教学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2、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指示剂反应。
3、能自制指示剂,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模拟波义耳的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对现象的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法等
【教学环境】
1、软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室、平板电脑、液晶投影仪、forclass软件系统等。
2、教学资源:课件、自制微课视频、其它参考素材资源。
【教学用品】
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滴管、点滴板、鸡蛋壳、指示剂、吸管、橡胶塞、烧杯、研钵、纱布、各种植物花瓣、碳酸饮料、苏打饼干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均可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
2、寻找生活中的过滤器。
3、每组在学校周围找一种植物花瓣。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知识引入
【提问】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点评】酸、碱就在我们身边。(提示: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展示与交流】生:苹果———苹果酸葡萄———酒石酸柠檬——柠檬酸食醋———醋酸可乐——碳酸等。皮蛋——氢氧化钙小苏打———碳酸氢钠苏打————碳酸钠炉具清洁剂—氢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钙等。生活中的酸碱。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知识建构
【提问】鉴别醋和石灰水?最简单方法?(实验室不能品尝)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选用其中一种方案,利用桌上提供物品,进行鉴别。(提示:学会利用性质鉴别物质)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实验,并拍摄上传实验照片。
【提问】可以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吗?
【评价学生实验】有无错误操作?
【提问】酚酞、石蕊变色规律
【点拨】
1、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酚酞和石蕊遇酸和碱会显示出不同颜色,我们把酚酞和石蕊称为酸碱指示剂
【提问】请用表格归纳指示剂变色规律。
【思考并回答】【初探究】最简单方法鉴别醋和石灰水?生:尝或闻其他方法并检验?生:小组展示汇报。
2、【再探究】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演示实验并解说
3、【归纳总结】生:板书酸碱指示剂体验从生活中酸碱到实验室酸碱的鉴别,从个别现象到普遍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感知酸碱的不同,通过酸碱使酚酞和石蕊变色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作出自己的推断。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和实验探究的素养。
(三)知识拓展
1、【提问】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有何不同?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2、【提问】牵牛花的变色对你有何启发?(肯定学生与波义耳想法相同,有科学家潜质。)
3、【提问并点评】观看指示剂的发现过程,思考对你有何启发
4、【提问并点评】微课学习自制指示剂,思考自制指示剂要解决哪些问题
5、【提问并点评】请制作属于你自己的指示剂?如何选取最理想的指示剂?【思考并回答】
1、生: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颜色不同可能与土壤酸碱性有关。
2、生:可以从花中提取色素,制作指示剂。
3、生:科学发现的偶然、必然和曲折;有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等。
4、生:找原料;如何取汁液;如何分离汁液(介绍生活中的过滤器);实验检验等。
5、生:自制指示剂并检验效果。生:色差越大,指示效果越好。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作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课程理念,由石蕊指示剂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科学认识的曲折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自制指示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
(四)知识归纳【提问并点评】你的收获?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分享收获】生:知识层面和科学素养方面。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准确,系统,提高科学素养。
(五)知识反馈【分析与点拨】重点讲第4题,并进行拓展,题目如下:
1、这是一张用某种指示剂处理过的白色滤纸,小明向其喷洒了某种无色液体X,滤纸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图像,则可能用的溶液组合为()
A.酚酞稀盐酸B.石蕊溶液蒸馏水
C.酚酞石灰水D.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题中出现红色图像,能否用紫色石蕊和酸性溶液的组合?如果去掉指示剂三个字,你应该选什么组合?【练习】生:用平板完成相关练习并先小组内解答。生:讲评个别题。生:可以或不可以,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题目的变化进行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变换进行解题的能力,并形成改编设计题目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题目创新意识。
(六)知识巩固【作业布置与点拨】对第1题和第3题进行指导如下:第1题:家庭实验注意安全,尤其是厨房清洁剂的使用。第3题:不会设计题目可以参考题目进行改编,如课堂练习第一题,指导学生进行改编,举一反三、 【独立完成】
生:完成家庭实验与题目改编与创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篇4
复习目标
知识
1、指示剂显色规律
2、认识酸碱盐
3、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分析归纳式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仪器:
烧杯、白纸、试管等。
药品:
10%的NaOH溶液、5%的硫酸溶液、5%的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剂、镁、氧化铜、氢氧化铜、碳酸钠试剂、氯化钡等
其它:
多媒体投影、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今天我们来复习酸和碱,看投影(今节要复习的知识)
【板书】1、指示剂显色规律
画一幅《雨落叶出红花开》给同学们。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吗?认真观察,知道里边是什么化学知识?
分析原理,引出指示剂变化规律(见投影)
练习一
【板书】2、认识酸碱盐
投影物质的分类与练习
浓酸、浓碱的使用
【板书】3。常见酸碱化学性质
见投影
【板书】4、溶液酸碱度的
表示方法(见投影)
【小结】本课复习知识明确要复习内容
猜想、思考、回答问题
做练习一
观察、做练习二
做练习三
做练习四(填表)
激发学生学兴趣,分析应用指示剂知识
巩固知识:
巩固酸碱化学性质知识
用化学性质去检验物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现有下列物质:①食醋②石灰水③CO2的水溶液④NaCl溶液⑤蒸馏水⑥Na2CO3溶液。用序号填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____,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_____,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变色的是碱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