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篇1

力的合成这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前面连接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后面在力的合成的基础上进行力的分解,及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部分,因此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堂课我主要采取诱导式及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学生初中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不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逐步引导学生领悟互成夹角的二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纳入新知,符合学生成长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在理解合理与分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深入,通过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在大小和方向上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课后思考之余也逐渐意识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时,我利用一个学生提水与两个学生抬水的例子来说明,但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就容易使学生误认为合力与分力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力,并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所以这一点应值得深思。

2、在实验细节处理能力上仍需要加强,多给学生铺设台阶,另外可叫两个学生到前面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再进行指点,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领会实验操作的要点。

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篇2

根据学校每位新教师必须上一节合格课的要求,我完成了《力的合成》这节公开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各位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对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合成》重点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故本节内容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课的首要目的所在。

1.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1.让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单手举起一个哑铃,2.让两个力气小的同学一人出一只手共同举起一个哑铃;引入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渗透等效替代思想,即分力和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得出合力与分力概念。

举例强化:

(1)几条狗拉雪橇和一条狗拉雪橇

(2)几个人打夯和用打桩机打紧地基

(3)拉纤时,同样的船,同样的水流,可由一个大力士拉,可由一个大力士拉,可由两个人拉,也可由多个人拉…….

力的合成

再次强调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并引入力的合成和力的分

解概念。

等效替代

效果相同

合力

分力

力的分解

2.探究矢量合成运算法则——平行四边行定则

(1)引导猜想

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阅读并猜想:合力和分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合力大小是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吗?

演示实验: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重物悬空静止,记录读数F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重物悬空静止,记录读数F1,F2改变角度,多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重物,记录读数F1,F2。

引导学生总结:合力和分力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和运算,还和分力的方向有关。

(2)学生探究

器材准备:橡皮条,轻质圆环,弹簧测力计(两只),图钉,白纸,方木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怎样保证合力和分力的等效行?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怎样把力在白纸上表达出来?学生经过相互补充和完善,形成探究方案。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点拨。

当力的图示做好后,让学生猜想:F1,F2与F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将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箭头端用虚线连接。

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得出平行四边行定则。

3.例题分析

例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求合力。

用作图法时,要求作图规范准确,取同一个标度,实线虚线要分清。用计算法时,要先作出示意图,再计算。

二.本节课的优点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方面。在上课之前我仔细的.阅读了课程标准,知道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案的设计。

2.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方面。这节课我采用了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引导的方法等。使得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主体性的发挥比较充分。这节课整个来说还是比较流畅的。我先采用演示提水桶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然后又举多个例子加以强化。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对学生可能的错误观点,用事实说话——做演示实验,加以更正,并引出和分力方向有关这个观点。然后让学生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探究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把探究问题细化,让学生各个击破,才能形成探究方案。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

3.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方面

上课能做到讲解内容正确,详略得当,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合理,一目了然。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不够近,师生互动的环节还不足。

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篇3

一、原课堂教学情况

1、教学设计

本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用生活中常见的抬水桶的小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举例增强学生的体验。接下来提出问题,设计小的实验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的设疑,针对疑问引导学生解决实验前的几个问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实验的设计方案,分组完成实验,确定合力与分力的规律。

2、课堂的实施效果

按照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双边活动课,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由利用两个小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质疑、争辨,使学生的参与度大提高,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较好,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的。但是在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课后习题的环节中,学生表现的'较为困难。

二、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节课利用了演示实验,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学用的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设计实验,然后亲自作实验的环节中表现的非常积极,学生的参与度高,并且能互相合作,积极思考问题,主动的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2、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

本节课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划分好堂课的内容容量。导致本堂课的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检测没有完成,课堂结束的仓促。

物理《力的合成》教学反思 篇4

三国开篇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的这种动态变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政治社会如此,自然科学中亦有相似。在对几种基本相互作用学完之后,对这些相互作用即力进行的合成和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有益之道。

相比于力的分解,本节内容稍为简单,但对于初学者而言,亦不是容易之事。

于是在课堂实践中,从“曹冲称象”进行导入,得出“等效代替思想”,并与学生对此思想进行交流。再就地取材以“抬桌子”为模型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其区别,实践中发现,由于此模型的易懂性普遍较好的内化了此知识点。

由抬桌子时两个分力的夹角变化导致大小变化的定性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不能进行简单的算术相加,从而引出问题:两分力的合成有着怎样的规则或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此问题的途径要么是理论推导,要么是实验验证。因为前面的理论推导出现了矛盾,大多数学生都选择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对实验原理和器材进行介绍后,让两位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操作。意识到此实验的精确性难以把控,所以特别就实验误差及其存在必然性进行了交流谈论,学生对误差的存在及其分析有了一定的理解,这种预先交流讨论对实验操作中的课堂秩序有着一定积极作用。

就实验方案给了学生几组提示后,学生很熟练流畅的分别从一个弹簧、两个弹簧同向、两个弹簧存一较小夹角、两个弹簧存一较大夹角等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同步记录好每组实验中各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对实验数据处理上,提示学生用力的图示法在黑板上画出各力的情况。画完之后就每组实验中的分力和合力进行辨析,并对其关系进行交流讨论。这个过程是此实验的最终关头,从实验探究的角度来说是个难点。在谈论中学生并没有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并没有在对力的图示的比较基础上探究出求合力的规律。这点与学生的基础和探究的深度是有关系的,但课堂的时间有限,于是就把实验的探究过程变成验证过程。也就是直接提示学生两分力合成的合力可能是其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所对应的力,让学生根据数据去验证此猜想的正确性。

在交流了由两条邻边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后,学生很快验证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对理论值和实验值的误差分析,学生都提出了可能的`误差来源,并都认为每组实验中的误差是可理解的,并是在可接受范围的。至此,实验探究过程便结束。

让学生总结,这种求力的合成的方法为“力的图示法”。以教材中例一为问题,让学生用力的图示法求解合力,从结果来看,学生对此掌握较好。

接下来对力的图示法的优缺点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此方法的局限性,在高中物理学习和解题中的缺点。以此引出问题,有没有更好、更精确的方法?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材并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在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础上给出几种特殊夹角的计算公式,而对于由余弦定理得来的通用公式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这个我是理解的,因为在数学上,学生是还没有学习三角函数和余弦定理的。但我觉得,甚至直接给出此公式也未为不可!并同时告诉学生0-180度间几个特殊值的正、余弦值。进而在这个通用公式基础上,得出几个特殊值的简单计算公式。在与学生交流时,当指出勾股定理可以认为是通用公式在夹角为90度时的特殊情况时,学生一片惊讶!

至此,这堂课就已结束。觉得,这堂课已是较为完整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算是基本完成。而对于力的合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则在下一课时中以习题为载体进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