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摆渡人有感

多美网

2025-10-14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摆渡人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摆渡人有感 篇1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书中的迪伦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当她爬出火车残骸时,却发现世界变成了荒原,走出的只是她的灵魂而已,在那,她见到了自己的灵魂摆渡人催斯坦。两人在跨越荒原的日子里相依为命,她爱上了他。因为爱,迪伦重返荒原,她不再害怕,只因心中有爱。

书中说,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天空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阳光、宁静如水。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荒原,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怎样,终点在何处。而在跨越荒原的途中,恶魔就是人们的心魔,是人的贪婪、懒惰、堕落、犹豫等等,会将灵魂拖入深渊的魔鬼,而在荒原之中,天气的好坏反映了我们的心境。

最后的最后,故事圆满收场,“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千言万语,不过一句,原来,是你。千山万水,不过一场,余生,不悔。

书中还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其实就是你灵魂深处所期待的人,人生一世,如一场旅途。在旅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中荒原。而在荒原的挣扎中,我们对待荒原的态度便是我们心境的反射,能够一直陪伴自己的摆渡者,其实就是内心强大的自己。

读完《摆渡人》,它告诉人们,在这个人间,没有谁是能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每个人都会失败,只是有些人坚强面对,有人的一味逃避。我们应要坚信,有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人生会更加生动。

时间永远都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用坚强的信念,形成心灵的支柱,摆渡自己。时间一直向前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

读摆渡人有感 篇2

岚漪河,多美的名字多美的河。

清澈的河水河岸的高粱玉米河里嬉戏的孩子们河岸上洗衣淘米的奶奶妈妈们,还有不远的古镇。一定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爽的甜甜的风。是的,这是一幅定格在刘补明先生生命里注定永远美丽画。

占据这幅画核心位置的是一个对读者来说陌生又熟悉却是镌刻在刘先生心底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楞大。“楞大突嘴笨舌”,“楞大的身材是魁梧的”,“楞大的腰是弓着的”,楞大的声名是“远播”的。但他姓什么?乡民们或许知道刘先生或许知道但他们忽略了或许淡忘了,或许,这已经不重要了。

楞大,只是岚漪河上一个摆渡人而已。

楞大,是一个小人物;楞大,是一种象征。

我想起了我本家一位兄长,与我父同岁,肖龙,去年离世了。我叫他老哥哥(可不是学臧克家的《老哥哥》),他一生孤单,年轻时与一哑女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无后。村里不管哪家老人去世,老哥哥就成了主角,他是修造墓穴的总指挥,从我想事的时候起,老哥哥不知道给我们村多少人建造了“阴宅”。我的祖奶奶,我爷爷奶奶我母亲我弟弟,我的六个大娘六个大伯的“阴宅”都是老哥哥营造的。

他不计报酬,半斤老酒两包香烟,足矣。

他去世了,几乎全村的人都来给他送别,那场面,比我们德高望重的老村长去世的时候宏大多了。

老哥哥,他不就是我们村的“楞大”么?

刘先生的眼光是独到的敏锐的,他不屑为了迎合读者的某种情味而编故事,他以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为依托,看到了,抓住了,一个颇俱象征性的人物;他熟悉这个人物,他理解了这个人物懂得了这个人物并且用自己细腻凝重老辣的文笔,把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写出来了,而且,简短的篇幅里,读书笔记.刘先生没有什么“鸡汤”似的肤浅甚至无聊的抒情和感慨,他把自己浓浓的情感倾向掩藏在简洁的文字里掩藏在楞大的喜怒笑颦里,他高明地让楞大自己在表现自己。在近来读到的包括各种报刊杂志在内的诸多记人散文中,楞大也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这一个”。楞大没有知识,楞大没有文化;楞大也没有一吐衷肠的朋友,在儿子被河水吞没之后,他似乎也没有亲人了。楞大之“大”,大在活得淳朴活得率真活得无畏无私活得坦坦荡荡,大在秉性宽厚他的背就是人们的依靠驮得下所有的人他的博大的心容得下所有的人;楞大之“大”,大在人性所有的最美好的底色中最不可或缺的良善为本。

“混”进“水先生的语文生活”,读到了好多优美的好文;读到《楞大》,联系十几年来我对刘先生的了解,自然想到了前人的一句话:“有境界自成高格”。

“养其大者为大人”;强者自渡,善者渡人。

“太阳出来一盆火,你家的喜事少不了我。姑妞嫁个好女婿,坐在轿里偷着乐。”

好喜欢,楞大敲着竹板吟唱的这个喜歌……

读摆渡人有感 篇3

一本书一个世界,第一次阅读《摆渡人》这本书是在上学期末,今天我又重拿起这本书,依然被里面的精彩情节深深的吸引。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所著,书的封面上这样写着: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

书中讲述了15岁的迪伦,在一团糟的氛围中,满怀期待的去见素未谋面的爸爸,然而,火车出了事故,迪伦死了,灵魂的引路人崔斯坦带着迪伦,确切的说,是迪伦的灵魂,行走在荒原,最终又返回了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就只有迪伦和崔斯坦,在这长达十几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们两人相伴。书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来的荒原,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书本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还隐藏着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会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当每个人不清楚自我状况的时候,都是被引领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时候,都只能被动而无奈的接受被引领。所幸,迪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带着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终她成功了。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这个神秘的摆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明了自我的摆渡人来引领自己,在将要溺水时获救,在身陷泥泞时被扯出来,在不知道方向时被指引。其实,这个摆渡人,和荒原一样,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与其说两人相伴,还不如直接说,每个人的荒原最终只有自己陪伴着自己,孤独而坚定的走过。摆渡人引领的是人的灵魂,而指引摆渡人来引领自己的,却是自己。其实,摆渡人就是你自己!给了我们希望的是摆渡人,其实,就是自己给了自己希望。

读摆渡人有感 篇4

"保护每个灵魂,让他们平安无恙。"这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中崔斯坦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份职业感,使命感,让崔斯坦无论在怎样危急的时刻都保护着自己护送的灵魂到彼岸,然后目送那个灵魂消失,又重新开始下一个灵魂的护送。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像崔斯坦那样的认真负责的护送每一个生命。在正道语群里,群主李华平自费筹建十个群,招募部分无私奉献的老师,借助互联网让很多老师成长起,他们就是"崔斯坦"我入群几年,几乎每周都能在群里学到新的知识,了解当今教改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办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我说正道语群功不可没。特别是群里的开娴老师让我特别佩服,制作海报,联系名师讲座,还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守在群里传道解惑,正道群耗费了她很多宝贵时间,但她依然乐此不疲。

我身边的工作伙伴也是一个个的"崔斯特",最难忘的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里有很多民办教师,他们在学校里有繁重的教学任务,那时候几乎低段都是包班,家里还有繁重的田间任务,放下本拿起锄头成了他们的常态生活,那个时候我们有农忙假,一放假老师们就投入到抢收抢种的辛苦工作中,学生忙完家里的活还会自发带着镰刀到老师家去割稻子,笑声顺着丰收的喜悦飘得很远,汗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红扑扑的脸蛋上还粘着些许稻草,丰收的田野总是那么让人陶醉。老师们农闲也要忙田间管理,但是他们没有因为繁重的农活就荒芜了学校的一亩三分地,他们辛勤备,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放学后还得去走家访……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家遭火灾,老师带着学生救火,捐助,让家长感动的流下了泪水。可以说为了学生,老师真的做到了尽心尽责,但问心无愧,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今天的老师依然在教育这块清贫的土地上耕耘着,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位支教老师用国学诗歌开启着学生的灵魂,护送着他们走出大,走出自己灵魂的狭隘。每每在工作疲倦时,被当今社会教师的现状感到无奈时,我总会想起他们,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又让我重新昂扬的站在讲台上。

老师是学生的摆渡人,父母也应该是孩子的摆渡人。在《向幸福出发》有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她叫李尚容,小小年龄的她在国学的染缸里浸泡很久,拿出就是妙语连珠,语惊四座,很自豪她有一位优秀的摆渡人,成功的护送她到人生的另一个港口。

子女也应该是父母的摆渡人,有一句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非要等到"不待"才养呢?其实只要你能养的时候就去养了,能尽孝心的时候就尽了,才不会留下人生的遗憾,至少少一些遗憾,因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平安无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摆渡人,所以做好本分,牢记崔斯特那句话:保护每个灵魂,让他们平安无恙。这样才能有一种使命感"我的存在是因为有你们的需要。"自己才会更加的尊重自己,强大自己,做好"摆渡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