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晏子使楚》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1)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出示,齐读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像这句也一样,你读了以后想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说------指名说
1、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这句话有点复杂,再读一遍,相信第二遍会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第三次机会让给平时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学来说。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是啊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觉读得太平淡了,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好的,同学们都答得很出色,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读,贴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讨论上面的习题;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由于台上舞台较小,下面的同学暂且做在《作业本》82页上面。
五、点评: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专利,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
六、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七、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
简介晏子。古时候有个人名叫晏婴,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们差不多高,他是齐国的大夫,也就是宰相,这个人啊,很有才干,人们尊称他为晏子。有一回,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晏子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二)、开放预习--读书、看图、查资料
提出预习的要求:
1、读书:认真读课前的预习提示和课文,遇到生字拼读几遍,读不通顺的句子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课前提示告诉你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又有些什么疑问?
2、查资料:搜集有关《晏子使楚》背景资料,了解楚国和齐国的情况和晏子。
(三)、初读竞赛--展示、交流、测学情
读书、看图、查资料,经过认真预习,同学们肯定都有收获,下面同学们就来展示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比一比谁的预习成果大。
1、赛读生字、新词,比谁读得准,理解得准确。
2、赛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赛理清思路,谁能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赛资料收集,比谁了解有关当时两国的国情、晏子的资料多。
5、赛提问题,比谁提的问题有价值。
(四)、确定探究目标--交流、整理、定目标
1、针对这篇课文,你们想研究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3、集体梳理,确定本课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
(2)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
(五)、小组合作研究
(1)个人自学,默读课文细细体会。
(2)个人发言,组员注意倾听,互相补充,记录员做好记录。
(3)讨论整理记录,大家达成共识。
(4)发言人试讲,其他组员评议。
(六)、展示探究成果
各小组以记录为凭借,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向全班同学展示探究成果。
1、研究调达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教师相机引导,共同整理,达成共识。
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洞,晏子反驳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结果楚王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楚王笑齐国没人才,晏子反驳上等人访上等国,下等人访下等国,结果楚王只好陪笑。
第三次楚王笑齐人没出息,晏子反驳是因为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结果楚王只好赔不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第一次,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
晏子与楚王第二次、第三次斗智,请大家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
第二次,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盗贼,(水土不同),可见楚国是贼国。
教师小结:晏子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驳倒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不愧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再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当今世界,美国称王称霸,必动伊拉战争,西欧动荡不安,中东战事频繁,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为了努力搞好国际关系,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有许许多多能处惊不变,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像历史上的晏子、诸葛亮,新中国的周总理、陈毅、钱琪琛还要有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外交事务的接班人。
(七)、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泓扬个性。
(八)、深化探究主题
布置作业:把故事内容编成剧本,演一演,可以自由组合,分别表演三个故事,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找台词,最好有所创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评课
这节课莫老师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当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适当地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阅读教学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小学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促进这种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主要通过晏子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推理过程的分析,训练学生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我巧妙地安排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士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新理念。通过读读议议评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布局的特点,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层层剥笋,顺藤摸瓜,逐渐揭开谜底,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尊重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解放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3、板书设计简洁、美观、大方,把故事完整地表述出来了,用最精练的文字反映了作者的思路,也突出了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板书使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三路归一,师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晏子使楚》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流畅翻译全文。
2.学习文中人物的艺术性语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晏子春秋》是记述 春秋 末期 齐 国著名政治家 晏婴 言行的一部著作。大约成书于 战国 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 政治主张 和思想品格。
晏婴,字 仲 ,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2.《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三 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 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 高超的语言艺术 。
3.文中哪一句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酒酣(hān) 吏二缚一人诣王(fù)
橘生淮南则为橘(jú)(huái) 寡人反取病焉(guǎ) (yān)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晏子使楚》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组一个课外的词。
4、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5、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6、听写,检查过关(课后)。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词语:侮辱、枳、规矩、贼、撒谎
2.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意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3.写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主要内容。
2.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分别是怎样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可领读)3. 晏子又是怎样应对的?用波浪线画出他说的话 。 (可领读)
用概括性的语言给制表格,直观对比
4.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要结合课文内容说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
6.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奏,结构严谨。
课后反思 :
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