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园丁与木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的一些感触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
教育孩子相当于管理花园,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又精妙的比喻,两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长且有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将不同的教育观念喻化为“园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园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注重创新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讲究所谓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掌握式”学习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1、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
以前浅薄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只是工作最为表面的作用,对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专注,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现的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有味道。
2、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生活中,对待我们的爱人,总是先入为主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在父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急于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过去的'经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于爱,他们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们忽略了,经验是没法代替经历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经验来,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复制品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力早已经被大人们剥夺了,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允许的,这样太危险,那样真辛苦,总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们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2
12月份游行拜读了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一一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她用全新的视角引领着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并引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我们剖析了孩子在看、听、玩、做四个方面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
每个人读完一本书的见地不一样,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这本书的体会:
一、教养方式
作者认为孩子并不是缺乏共情能力和道德意识,相反他们更加善于学习,还充满了创造力,从小就拥有一些道德意识。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新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是一种新的处事的养育方式,与传统的父母教养不同。从前的教养方式只是父母一味的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认为对的事情,这样的观念指挥使孩子和父母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而只有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才会养育出好孩子,新的教养方式是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养育他成为更好的孩子,让他在成长中感受到快乐,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孩子获得的成绩和奖励,而是在为人父母中与孩子的点点滴滴,让双方都获得尊重、感受到爱的过程,这样的爱不是有规则、有目的的,而是有意义的。爱护孩子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发挥、创造,完成属于自己世界的改造,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正确的指导,正面的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强大的自信心。
二、建立亲密家庭关系
让教养更简单更容易,从小就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关系。多给孩子爱与鼓励,不放养孩子,在孩子成长历程中多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休息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满满得爱和幸福。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现在教学的一位孩子,当我上课时讲到了“从我们出生到长到现在这么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是孕育我们的大功臣”时,他的兴致非常低,等我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从小长到达都是和奶奶一起,极其缺少父母的关心,甚至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的家庭关系给他的幼小心灵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不太赞成把孩子扔到老家,放任不管。等到孩子长大了,带着缺憾的内心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他和你的关心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没有给他足够的依恋和安全感,你说得那一箩筐大道理他肯定不会听。
三、孩子的学习途径
孩子的'学习模式有四种,看听玩练。在读到这四个章节时,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不免思绪万干。高普尼克认为孩子对别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而且能够主动的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当孩子开始模仿大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这些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了,并且孩子的模仿能力既高级又高效。这就是孩子的边看边学。
此外现在很多智益玩具都做得特别好,孩子通过摆弄玩具,从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孩子能够在玩中学。这让我想起了平时在我们的课间休息中,我所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现:那些被释放的、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的孩子们,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非常机灵的。
追逐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在孩子的世界里,打打闹闹是友谊最明确的标志。科学证明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区别孩子的打闹和真正打架,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 一些“不可思议”的、无从理解的行为和心理。
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一书言简意赅,道出了父母养育孩子焦虑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给了我们科学的思考方向,告诫我们养育孩子不是让他成为另一个你。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区别就在于是园丁还是木匠,父母一定要懂得为自己的孩子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和谐亲子关系和科学的养育方法。当然这些方法还要因家庭的不同因素而议,作为父母要发现自己的特点、发现孩子的特点,找到合适的养育方式;作为老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孩子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3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专家,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领域的领导者,首位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代表作《摇篮里的科学家》、《园丁与木匠》以及《宝宝也是哲学家》广受好评。
作为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奶奶”,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2种不同的教养模式,“木匠式育儿”和“园丁式育儿”。
“木匠式育儿”的场景,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这些父母像不像是在把孩子培养成一种特定的产品,就好像木匠在打造一把好椅子。
与之相反的是“园丁式育儿”,高普尼克在书中用进化理论和近代科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父母能像园丁那样,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孩子就能获得适应未来的能力。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长得多。这并不是巧合,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引自《园丁与木匠》P30)。
漫长的童年孕育着智慧。有句话说的好:“童年越漫长,孩子越聪明。”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任何其他物种都要长得多,这是有意义的,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探索的良机。所以,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给与孩子充分足够的玩耍时间,给孩子提供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充满无限的遐想,给孩子无限的包容、陪伴、支持,不干预,不打击,不限制,那么,你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
孩子们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引自《园丁与木匠》P32)
可惜的是,教养确实是一项糟糕的发明,它不仅没有改善孩子和家长的生活,还在某些方面让生活变得更糟了。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
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解释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想象一下,两名涉嫌银行抢劫的犯人邦妮和克莱德被捕了。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你把另一个人供认出来并且自己认罪,你就会获刑5年。如果你保持沉默而另一个人供认不讳,你就会获刑20年。但是,如果你们两个人都保持沉默,那么因无法对你们两人定罪,你们两个都会被无罪释放。邦妮和克莱德都应该想到,保持沉默比出卖对方更好,但在只考虑自己的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罪。可是,如果两个人都认罪了,他们最终会比两人都信守承诺、保持沉默要更糟糕。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只考虑自己的基因更容易被保存和遗传。——(引自《园丁与木匠》P8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有它们存在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占得一席之地。不能说树叶就好,也不能说草就不好,就像中高端市场与下沉市场,只是存在的不同状态。影院要做的就是找准定位,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市场不是“一锅炖”,没有明确的定位只会落得下游,且市场细分也是整个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今人们观影兴趣还没激发,观影频次不高,影院面对经营压力。小规模影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应互相合作,根据自己的定位,为大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探索影院差异化经营之路。这就是“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
1、玩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设计的。
2、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与最弱小的人类婴儿相匹敌。
3、若生活一切安好,那“安全第一”的保守策略当然更容易成功;但当风暴来临之时,冒险精神便变得重要,到那时,过去赖以生存的策略都不再管用。
4、当每一代人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时,他们所能做的事就会有质的进步。
5、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成年人经常受到“确认偏误”的困扰,我们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
6、教学时一把双刃剑。孩子对他们所受的教育非常敏感,但教学似乎阻碍了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
7、成年人需要为孩子建造一个支架,这个支架能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
8、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童年中期一些最重要的学习根本不发生在教室里,它们发生在午餐时间、课间休息时间、走廊上和乘坐公交车的时候。
9、孩子在学龄期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转变就是从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这些同伴包括朋友和敌人、领导者和追随者,以及将会主宰我们成年生活的爱人和竞争对手。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4
在《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引领着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并引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我们剖析了孩子在看、听、玩、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和习性。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在《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
高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在读到《边玩边学》这个章节时,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不免思绪万千。在此章节的开端,高普尼克摘录了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一个滑稽又让人感到可怕的片段:疯狂的郝薇香小姐坐在她那凄凉的豪宅里,命令可怜的孤儿主人公皮普去玩耍。郝微丽小姐可能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狄更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喜剧反映了一些关于玩耍的深刻谜题。如果玩耍的形式是由一个成年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决定的,那么它还能算作玩耍吗?即使我们不是郝薇丽小姐,你能命令孩子去玩耍吗?
这让我想起了平时在我们的课间休息中,我所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现:那些被释放的、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的男生们,好像这类的孩子特别机灵,但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不过当我说要注意安全时,无论他们怎么急切,都会小脸涨得红红的大声回应我,尽管每每回教室时,都是各种告状,而我总是在心里发笑,因为下一节课后,他们几个关系居然会更密切,这种每天每节课都上演的“重蹈覆辙”的玩耍方式,常常令我啼笑皆非。孩子比我聪明、敏感,他们往往能从我的'神情中捕捉到我接下来会如何处理并处置,也无外乎叫嚣“各打五十大板”而已。
高普尼克认为,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打闹的游戏包含满地打滚、摔跤、轻咬、压制等动作,以及我们常常在男孩子身上看到的“闹翻天”。其实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打闹闹是友谊最明确的标志。科学证明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区别孩子的打闹和真正打架,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可思议”的、无从理解的行为和心理。
或许,你的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他在学习社交互动;或许,你的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他在探索世界奥秘;或许,你的孩子因为无聊缠着你问为什么?其实,他在寻找答案……
我们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园丁与木匠》指引我们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告诫我们,养育孩子不是让他成为另一个你。什么样的教养方法和方式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分水岭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意义上的高手父母,他们一定懂得为自己的孩子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和谐亲子关系和科学养育方法。《园丁与木匠》直面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予了我们养儿育人中教养思维的全新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