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 生命》。
2、板书课题、质疑:
生问:生命是什么?
生问:为什么韪中有两个生命,去掉一个行不行?
生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用“△”标出生字新词,借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词的意思,个人有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讨论。
2、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
3、师生交流:
⑴ 刚才通过学习,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⑵ 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⑶ 指名轮流读书,互相评议。
4、默读课文,面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作者是如何谈自己的思考呢?提示学生用抓文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整理出三点启示:
⑴ 对自己负责。
⑵ 创造价值。
⑶ 为生命奋斗。
(整体感知很重要,它是感受、体验、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补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歌,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出示生字词,各种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白缎山涧俯视白皑皑马蹄溅起绵延马鞍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边读边批注。
3.交流阅读感受。
4.组内不同形式的读文。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重点检查中差生的识字情况。
开火车读文。
课件欣赏朗读和图片,加深印象,说感受,介绍七月的天山美景。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作业设计(随堂检测):
1、认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教学后记
针对教学实际,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教案的使用等方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前面的两篇课文我认为同学们学得不错,所以在处理这篇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课上欣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美丽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置身景物之中,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新疆的距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最后,让学生介绍欣赏到的美景,加深了记忆,内化了知识,效果很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以“下厨烧菜”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先亲身经历,然后再写。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重点:把下厨炒菜的经过写出来
突破方法:学生先亲身感受或观看,在心中先理清所做的一道菜的程序,然后再写,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篇同类作文。
学生:课前体验下厨烧菜。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明确习作内容,交给学生习作方法。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烧过菜吗?你们知道那色、香、味俱美的佳肴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今天就下一回厨,做一道拿手菜让大家尝尝吧。
二、明确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习作题目,想一想这次习作有那些具体要求。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议,教师点拨:
(1)以“今天我下厨”为内容写一篇习作。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习作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
(1)你准备下厨做哪一道菜?
(2)做这道菜的过程是怎样的?
(3)你做的这道菜别人评论怎样?
3.将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4.学生自由讨论怎样入手来写。
四、资源共享
1.学生自由讨论课前或生活中体验下厨烧菜的经历。
2.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想象或回忆过程。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的体验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4.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方法
教师根据本次习作的特点进行方法指导:
1.这是一篇记事的习作,所以要把事情写清楚,该交代的不能不交代,该详写的不能简单写。
2.因为是下厨烧菜,所以烧菜的过程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
3.要写出感受,不仅要写出自己烧菜前、烧菜时、烧菜后的感受,还要写出别人的感受。
六、佳作欣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同类习作,供学生参考,重点关注:
1.别人是如何将烧菜的过程写出来的。
2.在记事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下厨烧菜”的“烧”的过程。
八、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以传阅,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评议,小组推选一人作记录。
九、小结归纳
学生总结在交流过程中的收获;认为哪个同学的哪一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评析交流材料。
2.学生动手完成本次习作的草稿。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
一、开心点评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赏析了两篇同类习作,也分租交流了你们的`练笔成果,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对以上交流材料进行点评。
2.方法指导
重点点评习作可借鉴和修改的地方,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重点发现习作的闪光点,进行赏析,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采用合适的语言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自由点评,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修改
1.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是否将“下厨烧菜”的过程写出来了?
(2)是否有条理?
(3)语言是否通顺、连贯?
(4)是否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修改后的习作。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通读一遍,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作上记号。
2.学生分小组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包括优美的片段、句子或词语,进行赏析。
4.对习作中部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再次动手整理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总结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这一环节进行小结,提出希望。
2.学生代表发言,畅谈本次习作的心得体会。
佳作赏析
《今天我下厨》
点评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重难点
1.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让学生听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北京话的魅力的兴趣。
2.让学生听北京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相声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请同学们欣赏。听了这段相声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北京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汇报点拨:
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
(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3.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说说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体现出北京话在朋友的心中怎么样?
(3)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话?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