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学习《聚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是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是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我与乐乐相约一起去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看书。

我一走进图书馆,眼前就是一大片书。我在“书的海洋”里挑选了起来。我发现有好多种类的书,其中有漫画类、有科幻类、有拼音读物类和生物类等等。我走进生物类,发现里面还包含着动物、植物、昆虫等细节。我选了一本我最感兴趣的书:《小狗当家》,开始阅读。书本告诉了我一些狗的性格与生活习惯,从这本书里我明白了约克夏的全称是约克夏梗,还知道了贵宾犬和泰迪犬一样,都是法国人喜爱的犬种。据我所知,泰迪犬是法国的国犬。为什么不是贵宾犬呢?因为泰迪是贵宾的美容版。当然,泰迪和贵宾长得很像,可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毛。贵宾的毛是直的,而泰迪的毛却是卷的。

图书馆的书实在太多太多了,在那里看不完,于是我就借了两本书,分别是:《我爱动物馆》和《法布尔昆虫记》。

我喜欢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因为书本可以让我增长知识。今后,我要经常来图书馆看书!

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看完《飘》以后久久不能平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合上书的那一刻,就像是送别即将远行的朋友。斯佳丽终于长大了,可瑞德却要离开了。有些难过,但也许不完满才是真实的人生。

喜欢斯嘉丽的不完美,理解斯嘉丽的无奈,她的三段婚姻都是不幸的,斯嘉丽把感情看成两个人的交锋,在这场战斗比赛中,她总是不愿意输,不愿意坦诚自己的感情。其实,只要她先退步,她的婚姻就有救,女人的温柔也是一种力量。可以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瑞德一定是深爱斯嘉丽的,他能够明察秋毫斯嘉丽所有的恶,也看得到她的善,一直爱了斯嘉丽十多年,直到最后他依然爱着斯嘉丽,只是心死了,失望了,离开了。瑞德的果断离开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人其中一方的爱彻底没有了,就没必要祈求或是挽留了,潇洒的放手是我们最后的尊严,不打扰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温柔,这样以后想起来才美好。我觉得这样安排结尾特别好,没有必要强行安排美好的结尾,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错过贯穿了人生的始终,令人扼腕叹息。

斯嘉丽也是爱艾希礼的,艾希礼是斯嘉丽不切实际的爱,刚开始是虚荣,后来是想象,最后是迷茫。她爱的一直自己想象中的艾希礼,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善果。这可能就是很多人忘不了初恋的原因吧!你爱的其实一直是记忆中带有自己想象的ta。

结局并没有太残忍,斯嘉丽虽然失去了情感的陪伴,但是她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清楚记得那个在梅兰要生孩子,在战争时候四处找人的画面,在回塔拉的路上那种勇敢,在重建塔拉的时候的决心,以及为了塔拉的税而走投无路的辛酸,是的,没有瑞德的斯嘉丽也是勇敢的,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她一个人来面对,她就是那种打不倒的战士!生活,从来都不是温柔的,命运给你安排的难题,你只要努力去战胜,别无选择。在男性叱咤风云的社会,女性的发声显得那么突兀,斯嘉丽确实是很多女性的精神支柱,她给我们勇气去面对生活,挑起担子,努力地给我们爱的人避风港,让她们过得好,其他的,都不值得一提。印象深刻的是《白夜行》中的女主唐泽雪穗喜欢反复阅读这本书。

不愧是世界名著,爱情、生活、友人、战争都写得那么精彩,瑞德和斯嘉丽的情感让人唏嘘,让人落泪。斯佳丽在面对爱情时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我觉得除了自身的性格局限以外,知识的缺乏也导致了她目光短浅,归根结底和读书少不爱思考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关,斯嘉丽最后终于理智了,也到了结束的时候。所以一个人千万不能放弃阅读,放弃阅读你的生命就会停滞不前了。

《飘》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因为有人性,所以成为经典。爱情的世界里如果分对错,都是悲剧,他们做决定的动机来源于模糊的迷雾中,走错了怪不得他们。爱情是需要维护的,猜忌,冷战,靠对方或自己的感悟都不行,爱情是两个人的,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艺术。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如果不爱了,就请义无反顾地告诉对方,毕竟可以约束人行为的除了法律还有一种东西叫道德。

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教学大道——写给语文教师》,其中有扣问综合性学习、无效教学批判与有效教学、语文教师如何读经典与教经典?对我印象较为深刻的还是语文教师如何读经典与教经典。

经典作品,犹如种子!梁实秋先生和南怀瑾先生都曾经提出“素读”。日本很多的名人,也都曾经素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认为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语文教师,就是播撒种子、守护种子、浇灌种子的人!所以诵读经典非常重要。只有教师自己诵读了经典,才会让自己所教的孩子也爱上经典。

为了唤醒沉睡的经典,为了激发孩子对经典的热爱,书中陈琴老师的素读法比较合适。“素读”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须读经典

就是说,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经典名著,我们老

师要精选文本,经典之中挑经典,让学生从明清时期的部分蒙学读本开始读。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读好《弟子规》、《三字经》等,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或学会做人的道理。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

二、熟读成诵

对孩子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的理解,但求熟读成诵。如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都非常优美,或具有当时那个朝代的历史色彩。我们不一定要求孩子都能理解诗句包含的深刻含义和时代背景,只要求孩子能熟读成诵。等到了中年级、高年级,甚至初中高中,背诵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了。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熟读成诵呢?因为“素读”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所以,如诵读古诗和《三字经》等古代文学诗作,我们要响亮地、反复朗读,这样才能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素读”法也不是片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的方法。所以我可以利用班级授课的特点,开展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方法可行的“素读”:1、诗词或以韵文为主的诵读内容,采用集体分组巡回接力的形式;2、短语式的三字或四字,如《三字经》,甚至五言诗,就借助“节奏”或“和声”来增添吟诵的乐趣,学生会觉得很好玩。

3、根据诗的内容,吟诵中增加几句唱曲,以助吟诵兴致。现在有很多古诗,都已配有音乐,有时让孩子配乐朗读,有时让孩子唱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三、不求功利

对学生的阅读,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在目标上,素读追求大量积累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我们语文的《新课标》上也指出,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和背诵的要求。这些阅读背诵的总量,平均在每个学期中的每天,只要能读一小部分就行了。只要把每天的阅读积累起来,那孩子的阅读量就是相当可观的。只有这样储备充裕,等到提取时,才能轻松自如。

素读有量日日清,知新不忘常温故。要想让孩子不折不扣地完成“素读”的量,就应该在校内完成。于是每天一首诗,每天几句三字经,每天几句美文诵读,就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一本书,坚持每天几行,化整为零,寒暑假不变。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早读10分钟,中午20分钟,有时语文课也可以挪出5到10分钟。要把“素读”经典与大量阅读联系起来,齐步走,通过广泛的自主阅读培养,为学生运用文字提供条件。如此,学生的“素读”兴趣才会更浓厚,语文素养才会更好地得到提升。虽然这样的阅读,不能马上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但坚持数年,奇迹一定会发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将好的经典传承下去,让学生在素读中叩响中华经典文化的大门,在读经的过程中成长得更快、更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