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祝福的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的读后感 篇1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的向前,最终无力的倒下,埋在厚厚的积雪中。当鲁镇祝福的钟声敲响,鲁镇的人们沉浸在幸福的祝福的氛围时,祥林嫂却带着满怀的愁苦悲惨离开了这个世界。“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去的一家人是否能团聚”,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可怜的祥林嫂子,她本指望知识渊博的鲁迅先生来解答,谁知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祥林嫂是带着怎样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可想而知。
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期间,无奈独流水……是谁使如此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有着如此悲剧的命运?是万恶的、吃人的旧社会;是鲁四爷、鲁四婶、卫婆子、祥林嫂的婆婆,还有柳妈、鲁镇上的那些人们,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着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的轮回,四季的交替,在凛冽的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当然,我们现在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都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女孩子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秀出女孩子的风采。
祝福的读后感 篇2
祥林嫂虽然生活在一个不同于现在的时代,但是《祝福》这篇小说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徘徊,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在众人眼前撕碎。我想这篇《祝福》可能就真正做到了悲剧的塑造,一个命运悲苦的人就在那样一个人心冷漠的时代径自飘零了。
祥林嫂原本是一个命运颇差的年轻妇女,年轻能干,勤劳敬业,对未来还充满着憧憬,勇敢地逃离了束缚自己的婆婆渴望在外地找到新的生活,可是命运不公,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还把她许给了一个山里的男人。那个封建的时代,这是对她多大的屈辱,她的生活好不容易又安定下来了,但是意外又来了。她的第二个丈夫死了,两岁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这个世界又剩下了她孤苦伶仃一个人,为了谋生她回到了以前的雇主家里缺被冷落嫌弃,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却被人嘲笑挖苦。最后都觉得祥林嫂晦气,她成了乞丐,倒在了乞讨的路上。
与其说这是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哀,不如说这个那个时代很多命运悲惨的`妇女的写照,封建的社会残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们,封建的礼节让那么多原本善良的人们见到一个可怜无助的女子而撒手不管。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我认为是祥林嫂自己的沦落和封建的时代中冷漠的人心。
还好,我们现在不是那样封建的时代。总是会有温暖的人帮助在黑夜里挣扎的人,这个世界永远是光明打败黑暗。庆幸,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没有被艰难的命运打到,敢于做命运的主人。
祝福所有的人在什么时代都不要冷漠,都不要沉沦。
祝福的读后感 篇3
《祝福》是一篇让我感受颇多的文章。文中祥林嫂一生命运坎坷,深受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无人性的摧残,四十上下就头发全白,脸无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尸体,最终走向生命的毁灭。
就这样一个平凡、朴实的底层劳动妇女,只想平平安安过一辈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愿望却得不到满足。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封建礼教的毒害虽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视。这不仅在当时封建社会是这样,如今所处社会也存在这种问题。
一位老人见义勇为抓小偷,周围路人却在旁围观,无人出手相助;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头发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纪较大腿脚不灵活,行动有点缓慢,公交车司机竟不耐烦地催促老人快点,而车上乘客也都没起身让座;一个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时想不开想自杀的学生站在高楼顶上,楼下的人不但没劝阻他,让他想开点,反而幸灾乐祸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么不跳呢?”……生活中这些情况时有发生,难道我们不该自我反省吗?反省以前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们是否也充当了一个只想看看热闹、不为别人设生出地看想的`旁观者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提倡和谐社会的圈子里,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生来皆是善的,只不过是不小心走错了方向。我们不乞求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事,只本能以一颗善心待人,让困境中的人们看到一缕阳光,感受一丝温暖,找回一点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娇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们能细心呵护,精心照料,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残败的玫瑰会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会永远成为过去,和谐的社会将不会再有如此的悲剧上演!
祝福的读后感 篇4
影片《祝福》主角祥林嫂是一位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她丈夫祥林死后,狠心无情的婆婆要将她卖出,无奈逃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人。好景不长很快被薄情的婆婆抢走卖到贺家。祸不单行的祥林嫂又遭遇了失夫丧子最后沿街乞讨,惨死在街头。
本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两处最动心怵目!一是祥林嫂反复讲述儿子阿毛的故事。可怜天下父母心,假如一位母亲失去了视如珍宝的孩子怎么能不伤心?可是祥林嫂的遭遇却没有同情,反而去嘲笑她。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
二是人们说祥林嫂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的积了一年的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对她的`歧视。我觉得那个时代人们都太迷信神,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社会弱者。反而变本加厉的欺负弱者最后活活的逼迫,这是封建社会最愚昧的表现。
如今我们生活在生活无忧的地方,不愁吃穿。过往贫苦的生活让阶级划分的很厉害。倘若让祥林嫂活在现在这个社会,那她的遭遇就不会这么悲惨。至少有人去关心她,有专门的社会救助站去帮助她,不至于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生活的时代不同,命运自然天差地别。旧的东西会被新的事物替代,我们也迎来了新的社会。
当然,现在的幸福是革命军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祝福的读后感 篇5
昨天在鲁迅的《彷徨》里又一次读到了《祝福》也就是在不久我又在网上看了一遍同名电影。这已经是我第二遍读和看《祝福》了。书中说的和影视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我总感觉影视里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现在我也无法想像为什么在那个社会一个人竟然会那样悲惨的死去,不知道是因为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还是说现在人的思想太开放了。
书里的这样一段让我颇有些印象——以身为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鲁镇的鲁迅问鲁迅: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鲁迅也不太确定当时我感觉应该是鲁迅为了给祥林嫂一些精神寄托才说: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问道:那也有地狱了?鲁迅无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几天后鲁迅从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这使得鲁迅很是愧疚总感觉是自己的话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见鲁迅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一个人,当祥林嫂二次丧夫走投无路又一次回到鲁四爷当下手的时候,同为下人的柳妈竟说祥林嫂到阴间要被那两个死鬼用锯锯成两半,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惧只有去庙里捐门槛让万人踏千人骑才能减轻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将积攒的一年的工钱去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后来总被主人打发了从此变成了乞丐,就这样在死了两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后祥林嫂终于没有了气力就在那个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个那么要强的女人到最后却是那样的命运在过去的社会人太容易死了病源来自思想上,现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来自身体上,这也许就是常说的横竖都是一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