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1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2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晚年写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这首词生动、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反思我执教本课具以下的特色:
1、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在执教《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的情景;有学生展现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尽张扬。
2、品味词,课内外结合
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最喜小儿无赖”的“最”字后,再品味“醉”字时,紧扣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学生读过后,知道是老两口陶醉了,再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再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学生查阅的诗人资料,使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真正体现了品味词,课内外结合。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我通过让学生听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再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把音乐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3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全词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现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自然美景和一种和谐温馨惬意的农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先出示了几幅农村生活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气氛,再开门见山地指明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课题《清平乐·村居》入手,让学生从《村居》二字展开联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词的内容的学习,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图文结合的“想”、自由开放的“议”、生动活泼的“演”、自主自创的“写”,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把握了整首词的意思,层层推进地引领学生走向了词的意境。
几点感觉成功之处:
第一,诵读,是诗词学习的“敲门砖”。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这堂课上,重视了学生的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其读正确,如指导学生读正确“亡赖”、“剥”,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个别字词的理解,并在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了,读出词的独有的节奏与意韵了,也就开始打开“词”的大门了。
第二,想象,是诗词学习的“回魂丹”。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时候,不时地提示学生想象,并创设了不少情景、运用了技术手段让学生自由想象。如,当学生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时,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想象一下,小儿躺在地上很顽皮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诵读,无疑加深了理解。在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时,又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头与老太到底在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进入了情境。
第三,摹写,是诗词学习的“再生丸”。古诗词的文字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把诗词中的空白点、模糊点、朦胧点一一地进行现代文的补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维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字训练,还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我深知这一点,便设计一个练笔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幅画面来进行描写。通过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确实又一次加深了词的理解。摹写,是对细节的补白,有了“摹写”这粒“再生丸”,诗词中的形象会显得更加细腻,有血有肉;诗词意境也会很更加丰饶,气蕴饱满。
第四,演练,是诗词学习的“润滑剂”。我抓住诗词中的可扩展处、有价值的地方,来演一演,会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点燃学生的情趣之火。便设计了演绎老翁老媪对话的环节。学生通过联系词的前后意境,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二次创作。
通过这一演,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这一演,既是对诗意理解的一次反刍,又是意境体会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处:
一、没能重视调动学生个人“情”的介入。要先调动学生的这种热爱之情,才能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接通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诗词才会“活”起来,文本的意义才会体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抓“诗(词)眼”的方法不够。如这首词,我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个字:“喜”。喜什么?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喜的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的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喜的情感贯穿词始终,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学生从“喜”这个诗眼出发,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体会,可能就会兼顾了整体性和有机融合性。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4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我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听课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要归功于我的乐于鼓励、善于赏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我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我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我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这一课,也为其他古诗词教学趟好了路子,可以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好案例。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5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基于这一历年,课始我用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我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这些,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