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大学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大学读后感 篇1
说到读书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丁的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简。奥斯丁生于一七七五年,卒于一八一七年。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哥特式传奇小说虽然风靡,但终究因苍白无力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奥斯丁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劝导》等六部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伤感、哥特式小说的矫揉造作,使得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开始启蒙。 《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与大多数恋爱小说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四起姻缘,通过对照与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当我读完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为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美满的结为伉俪而感到欣慰和满足。是的,是因为他们有傲慢,有偏见,才会有这一切的波折。伊丽莎白是个热情、活泼、却又不乏纯真的乡村少女。她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区分真实和虚假,因而偏见在她心中产生。达西是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如此锋芒毕露的显赫地位,怎会使他不在心中拧成一份傲气?他的傲慢正因如此,让人们忽略了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凭他财产再多,人们也只会认为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伊丽莎白也正是因为对达西的偏见,而才使她轻信了威克姆对达西人品的贬低之言。
可欣的是,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矛盾最终融解了。设想,如果达西没有向伊丽莎白示爱意,或是在遭到拒绝和人格的侮辱后没有澄清,并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那结果又会是怎样?会是一个悲剧,也许简与宾利执着的感情也会毁于一旦,莉迪娅的轻狂举动会使贝尔特家庭蒙上羞耻的阴影,名声败坏。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呈现。因为达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纯真,他原谅了她。因为爱她,所以他会不顾祖母凯瑟琳的阻止,毅然选择了她。
这样起伏跌荡的爱情,仅有真挚爱情的滋润,他们是因为有了"爱"才走到一起,简与宾利、达西与伊丽莎白。他们的爱是纯粹的,而夏洛特与柯林斯的爱情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从侧面也折射出了社会中两种不同的人群的对立,反映了当社会中的某种矛盾。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而没有男孩,因而此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资产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因此,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简直是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换来的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注定了那一时代的婚姻结构,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还有更多更多。这本书就是给了你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你去思考,去感悟。
读大学读后感 篇2
现在的区域活动各个幼儿园都相当的重视,重视有重视的原因,区域活动让幼儿有了自主的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的快乐远远要大于在教育活动中的,而且在区域活动中更能发挥孩子的各种潜能,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认为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决定在我们班中一定要好好开展,让区域活动不是一种形式,让孩子真正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益处,因此我阅读了董旭花教授的《小区域大学问》,读了之后我有了一些感悟,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区域活动的规则不宜太多
在区域活动中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不能给孩子订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容易束缚孩子的思维,在区域活动中有的老师甚至定出了规矩:不让幼儿说话。这样孩子们根本没办法讨论,区域中有的东西孩子接触的不多,孩子只有在讨论在摆弄在尝试中获得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对于幼儿是最有价值的`。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也应该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矩。这些也不能笼统的说成是规矩,更多的应该说成是孩子做事情的一些好的习惯。我们可以区角活动开始之前让孩子了解一些好的习惯,可以有一些对比,让孩子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有一些小的提示,比如在阅读区中可以写上“脚步轻轻,勿扰他人”等的温馨话语。在区角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拍下一些幼儿活动的图片,分析孩子们玩区角的一些做法,让孩子们来说哪种行为更好一些,为什么,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制定一些规则。
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宜
区域活动中有很多老师把它当成了分组指导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少一点的参与,孩子对于一些陌生的东西想要摆弄明白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不应该着急,认真观察,到了真要指导的时机再出手。我想到了一个例子:有两个孩子在玩喷水枪,玩着玩着没水了,两个孩子都在想办法给喷水枪加水,可是有个家长看着孩子不会就上去帮他,孩子很快就装上了水,可是另一个家长没有上去帮忙,通过孩子自己的探索终于装上了水,孩子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种经验对于幼儿的发展的相当重要的,长此以往,一个孩子可能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一个孩子养成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对幼儿终身受益。
区域活动中如果确实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一句指导的话语可能让一个没人喜欢玩的区域变成了一个热门区域,也可能让孩子有了一定的探索的热情,让孩子们举一反三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最佩服有的老师虽然是指导,可是让孩子看不出指导的痕迹。例如:有的老师看到在娃娃家的小朋友玩的没兴趣的时候,就跑过去当小客人说“谁在家?你们都在干什么呢?我现在肚子有点饿了,能给我做点饭吗?”这样指导着孩子可以再娃娃家中可以做饭,让孩子有东西可玩,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老师们去认真的去琢磨,细细的去反思,争取有更多的指导孩子们的好方法。
三、区域活动要有趣味性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的这一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东西转移注意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集中注意玩很长时间,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愿意去玩。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怎么能让他们感兴趣呢?首先应该做到区域的设置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小班幼儿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只有对于咱们周围的生活经历的东西比较熟悉,所以在设置小班区域时应该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感兴趣首先让孩子要懂,所以娃娃家就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孩子的竞争意识可能比较强了,可以在区角中设置一些竞争性的东西。例如:看谁摆的快,棋类等。让孩子在竞争中,抓住孩子的兴趣。
在区域中如果让孩子失去了兴趣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孩子们会觉得玩区角是一个负担,咱们还可以在区角中及时的更换材料,在平时的活动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取向,为孩子们设置让孩子更敢兴趣的区角活动。
区域活动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老师们在平时的活动中认真积攒经验,经常阅读此类的书籍,去跟别的幼儿园、老师去学习。咱们老师应该意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积极的创设更加适合孩子们发展的区域,让孩子在快乐中发展。
读大学读后感 篇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每当看到这句话就想起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为的人。最近又读《大学》,对《大学》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目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这三个要求每一项都如大山一样让人望尘莫及,把这些大山作为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尝不可。对于道德的要求,对于自己每天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要求,对于自己不断完善达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对于我来说我特别欣赏:《大学》里引用《盘铭》里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会稍微变化一点,怎么会有年复一年的别来无恙?把每一天的一点点的出新,都当成礼物一样珍惜收藏。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写下来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顾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吗?这样我就感觉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充实,似乎连以前最喜欢的习惯——喜欢评论是非,得理不饶人等一些爱说闲话的习惯,慢慢的改变。因为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感觉到了说着无意义的话就是浪费生命。我就由此改变了这个习惯,也许就是让自己每一天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时这句话让我也改变了自己,以前总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总害怕去改变自己,遇到问题了总是想着求助于他人。读了这句话以后,我再遇到问题,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解决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吗?别人能够解决的,为何自己不能想办法解决的。也许这句话背后暗含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一切。当我们能够心态愉悦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纷纷扰扰的俗事能够以“日日新”的态度去处理,也许就没有了牢骚太盛。
达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断的完善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至善的人。到达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也许就逐步达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们:能够确立目标,坚持不懈,不骄不躁平心静气,随处安稳,深思熟虑,最后就有所得。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惭愧,好像以前那个无目标,不能坚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现在我眼前,经过岁月的洗礼,我渐渐明白自己的错失。以后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先从每一天开始,确立目标,坚持一天,不骄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够深思熟虑,减少冲动的决定。然后逐渐再一个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坚持,其中坚持以及平心静气真的很难,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变成一个“大我”。
也许在坚持的过程会有懈怠,会有迷茫,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仍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学》里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我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几个方面尤为关注。
格物致知对于我来说就是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要能够专精一样,也能博观约取。这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学习。如何格物致知这需要我用一生来回答,因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用一生来探索,也是其乐无穷。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许长期以来总感觉心无处安放,总感觉自己的心定不下来,也不知道安放在哪里,没有标准,总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许就是没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让一些负面情绪(发怒,恐惧,好恶,忧患)左右你,反观自己也是经常被这些情绪所左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怨天尤人,遇到灾祸临头也总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欢别人不喜欢的也不能克制自己等,也许长期以来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心逐渐不正了,逐渐被情绪所控制,渐渐的越来越情绪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时正心也是如此,逐渐把负面情绪渐渐减少,让正心逐渐显露,或许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时正心还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每个人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能够时时刻刻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当局者的人与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废也许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释。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生活开支以及消费,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不断活水来。读了《大学》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也就是让我们能够生产大于消费,间接告诉我们要勤劳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大学》里面的精神财富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每个人阅读以后都有不同的体悟,只要能够把这些体悟能够身体力行,让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美好。当我们每天变化,每个月变化,每年都变化,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许我们就逐渐到了至善的地步,就与凡尘俗世一些负面情绪告别,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清净与平淡。
读大学读后感 篇4
春节放假回家,我们寝室的同学决定读一本路遥的小说。之前就久仰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鸿篇巨制使我们重温中国当代西北城乡社会的生活。路遥先生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路遥先生本名王卫国,路遥是其笔名,是中国当代作家。1988年,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问世了,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质全景式地展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该书在未完成时就在中央广播电台播报。但是,由于昼夜颠倒专注于创作,路遥已经身体透支,但他仍然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来解答人们对于《平凡的世界》的疑问,他写了一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1992年11月17日,或许是积劳成疾,路遥英年早逝,让人们对他的《平凡的世界》更加肃然起敬……
路遥在用生命诠释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孙少平仿佛是以他为原型,是他的化身,在现实生活中他寅吃卯粮,一直到死也是穷苦潦倒,小说中他却要创造一个理想国度,少安与少平的成功似乎就是他最大的慰藉。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十年为背景,孙少平、孙少安等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但他们却敢于突破平凡,创造不凡的人生。他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信念、有认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们白手起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迎娶白富美。劳动与爱情、挫折与憧憬、痛苦与欢喜、理想生活与现实社会冲突纠葛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展现作者的.初衷。这部著作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于它给了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一个追求,一个理想天国,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
孙少平,一个来自农村的贫苦青年,然而他却对知识有着无边的渴望与向往,即便是每天只有两个黒馍馍,连一份最便宜的咸菜都买不起,却因为心中有理想而渴望上学。他的生活始终五味杂陈,命运多舛,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变了他,生活苦难不断加剧,知识视野不断拓展,每当他想到保尔,他就会坚持下去,“花为了瞬间的辉煌,忍耐了多少暗淡无光的日月。”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战斗,“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的。”男子汉就该如此,永不言弃,不抱怨生活的苦难,而是为了明天的辉煌向前!
孙少平的爱情之路虽然充满了挫折,但也真实地展现了他的个性。最初,命运的捉弄使孙少平与郝红梅上演了一段“想爱不能爱,想留不能留”的琼瑶式暗恋,彼此相爱却终不能白首相依,这段姻缘最终破灭。最后他回到了惠英身边。强大的责任感与自我激励,促使他做出抉择。在艰苦的时代,女人们总需要一个肩膀去依靠,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身份的不同,家庭的差异在不断阻挠着他们。面对这来之不易的爱情,有些人坚持着,有些人放弃了,那时候说好的海誓山盟,最终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因此路遥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早晚决定个人命运!”他的精神已令人肃然起敬,“即使心中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在我看来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会帮父亲干农活,因家境困难而选择辍学,打工供弟弟妹妹读书,同时他也不忘证明自己而去参加考试。他与弟弟一样平凡而不平庸,沉稳内敛,知足常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能索取什么。作为家中的栋梁,他要承担的更多,这使他走向成熟,挣脱束缚,成为三好青年,农村变革的先知者。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与孙少平,拥有如此强大的内心,绝非等闲之辈,正如孙少平所说他也想穿一身整齐的衣裳,意气风发地站在同学们面前,他也很想吃一份甲菜,拥有其他同学的“平凡”,他也想在人群中走过,接受人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可是一想到现状,只能是无计可施,只能屈服于命运,然后以一种向上的姿态,向善的心态,无论幸福还是苦难,无论光荣还是委屈,都要自己承受,永远积极乐观,努力拼搏,即使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
现今的我们,大多数都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衣食住行,与以往三十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从现在起,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的苦难,而是正视自己,为自己感到满足,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别样的光彩!
如果是一名医生,就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妙手神医,如果是一位警察,就做一个一心为民的人民英雄,如果是一位老师,就做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师……
“那最好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
读大学读后感 篇5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埃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