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多美网

2025-10-12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1

“这本小说太震撼了!”这大概是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内心写照。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却用了这样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了阿富汗,他与父亲也一起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努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

我最喜欢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对待别人一心一意,十分宽容、淳朴。当别人嘲笑他的父亲是吃人的“巴巴鲁”时,他总是一言不发,但他在别人欺负阿米尔少爷时却挺身而出,表现得大无畏;他为了帮助阿米尔少爷取回风筝,却遭遇了曾经自己为了阿米尔少爷而得罪的一帮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没有责怪朋友的过失;当他曾经的好朋友背叛他,且总是恶言相向、甚至将他逼走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不解与哀伤。

这样的朋友,完全是将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绑在了一起,拿命在对朋友无条件的付出。以至于在他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他仍然深深怀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个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替他伸张正义的人。

文章讲述的主题就是“救赎”:阿米尔内心对哈桑不公行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救赎并不就是幸福,阿米尔最后领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让人不禁意间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受的画面。

……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历史变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更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又极贴近人性的故事。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了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与中东的分岔。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2

“这本小说夹杂着美与丑,而那部分的丑都被友情添化为美。”这大概是我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深刻感受,故事中的无情与灾难,都随着风与风筝飘远。作者从主人公的细腻感情描写出人性的本质,令整本书充满一段善恶交织的章线。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成长的经历,哈桑崇拜阿米尔,是因为有知识的淋浇,令阿米尔能读字讲故事,让本来沉默的哈桑产生了好奇,更加让他们的友情增添几分。不久,因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做出了一生让他自己后悔的决定。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阿富汗,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阿米尔始终不能忘怀那件事而原谅自己,然而踏上了故乡的路,为好友尽最后一份力,寻找那个当初的自己。

文中的哈桑,是一位正直善良的淳朴孩子,当阿米尔受委屈时,他总是出头的那个,挺身而出的他不怕为难自己的一切事情。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智勇互补,哈桑对阿米尔依然十分忠心。在那场风筝比赛,阿米尔与哈桑合力赢得比赛,但当哈桑取回风筝时,却遇到那群因保护阿米尔少爷而曾经得罪的人,并受到了不少侮辱,但他没有责怪阿米尔少爷。故事的后来,阿米尔对哈桑变得冷谈,更是不惜将哈桑逼走。哈桑内心充满对好友阿米尔的失望与不解。

哈桑作为阿米尔的朋友,把他与自己的一生捆绑在一起,无论如何也不让自己的朋友有事,无条件地为朋友付出,不管是面对凶恶无穷的流氓,还是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哈桑鼓起勇气拿着弹弓来保护自己敬爱的阿米尔少爷,甚至令自己陷入危机。他的一生都在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直到他到生命的终点。

文章讲述的不仅是友情,还有背叛后的救赎,阿米尔内心产生了对哈桑的深深内疚,想要弥补自己的错误,因此不惜生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也让阿米尔感到对回忆的思念与后悔。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而且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经历变迁,将这个过去不以为意的国家完整地呈现其中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童年与成年之间关系的人性故事。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因为自己胆小和虚伪而伤害了朋友的错,但我们要明白,心灵的救赎并不能用金钱或物质来弥补过错,更多的是要去珍惜在身边的朋友,真诚的友情。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3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关于友情,关于种族,关于信仰,也关于背叛与救赎。是它让我知道原来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将人性刻画的如此发人深省,是它让我知道原来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救赎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本书的起点是围绕阿米尔与哈桑追风筝的故事而展开。初识只觉两个孩童玩闹,一个真诚的付出,另一个理所当然的接受,他们的友情看似牢固,却因为种族,信仰等问题脆弱的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几经折磨,倍受考验。阿米尔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种族以及等级优越感,认为哈桑低人一等,付出也是应当的;而哈桑只是单纯的把阿米尔当朋友,无悔地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所以当哈桑真的遇上麻烦,阿米尔只是远远的观望,选择了漠视。又因为嫉妒哈桑的勇敢,无法正视自身的懦弱,无法正视内心的谴责而只想着尽快逃离。

你以为远离了故土,远离了是非,良心就会好过;你以为远离了哈桑,远离了你们的友情,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但其实你以为忘记了的,不在意的,也终究会顺着记忆的藤蔓攀爬而上;长大后的你也终究学会要勇敢的面对过去,勇敢的去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那个曾经视你如生命的哈桑已不在,那个曾经真诚的对你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已消失于战火。即使知晓你的背叛,你的逃离,哈桑却仍旧守护着你,守护着你们曾经生活的家。那里承载了哈桑一切关于你的记忆,那里承载了哈桑一切关于你的忠诚。你是不是终究也会觉得良心不安?当你得知哈桑的孩子饱受战火的困扰,饱受非人的摧残,你义无反顾踏上了救赎的道路。那是救赎他人,亦是在救赎你自己。你救他于水火,将他带离苦难,一路奋起直追,惟愿他展露笑颜。你追,不顾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你追,风拂过你的脸庞,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你追……

写在故事最后的最后,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米尔,怯懦,不知所为;又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桑,为着自己想要付出的人或事真诚的奉献。最后,所庆幸的是,怯懦的人变得坚强,真诚奉献的人亦变得无悔。也从不怀疑人的卑劣性的存在,但却一直未敢正视,这或许也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吧。也因此会犯下一些错误,以逃避现实的方式来忽略良心的谴责。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一种时间机器可以回到过去,我们所能做到的仅是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弥补我们犯下的错,给自己的心灵松松绑,并且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做好自己,不去伤害别人,那就够了。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4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初次拜读是在高中,那时读这种大部头偷偷摸摸的,在每星期的阅读课上像是挤牙膏一般嘬一点,断断续续的这本书花了半学期才读完。当时因为读得零碎,又没花太大精力细琢,读完只觉得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如释重负,至于感触,也说不出个一二。

这次花了些时间再次读了一遍,整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压抑却质朴。

我心疼哈桑的忍让和年少时期对另一个少年毫无保留的爱“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任何苦难和不堪都可以独自消受。我气愤阿塞夫蛮横无理,将人性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唯独主角阿米尔,我对他的情感态度是很复杂的,情感主义至上的我以前总是不懂他为什么将种族看得如此重要,不懂哈桑受辱他为何认为理所应当,不懂他为何执拗地将哈桑赶出家门。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他的原生家庭。阿米尔从小跟随单身父亲长大,这样说来,父子关系应当很牢固,但事实并非如此。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英雄式人物,对阿米尔的教育十分严苛。在父亲眼里,阿米尔一直都是胆小懦弱,不具备男孩子应当具有的勇气,但父亲十分喜欢哈桑,这份落差令阿米尔产生嫉妒,因此在后巷,这个还没长大的男孩子看到哈桑被欺负选择了漠视。

同时,种族观念在我们看来甚是荒谬,但这并不是现在生活在民族平等的国家里的花朵所能完全理解的,这种根深蒂固渗入到骨子里的歧视在阿富汗确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所以站在我原来的立场去责怪心智尚未成熟的阿米尔实在是太不应该。

一次次对哈桑的伤害也给阿米尔留下了心灵创伤,尤其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兄弟时,愧疚和心痛如蛇噬般折磨着阿米尔,正因为此,这部作品最为出众的亮点“自我救赎”才显现出来。

阿米尔终归“再次走上好人的路”,对哈桑的赎罪换句话说是对他道德错误的补偿。在这部作品的后半段,尤其结尾再次描述“放风筝”,温暖的基调,细腻的笔触,何尝不是读者们心灵的净化呢。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那个空中的风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