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

12月2日,我和两位同事有幸参加20xx年度陕西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艺术骨干教师培训。第一次参加培训,我很激动,发自肺腑的感谢领导对我的培养。带着虔诚学习的态度走进培训班,看着满满的课程安排,感觉似乎又回到大学时代!

给我们讲课的是西北大学传媒学院主任周东华教授,一个优雅、智慧的女人!她微笑着说:“播音主持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专业,它能让你一生美好!”这句话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老师说:“播音主持,就是教人说人话。”我深深感觉要学会说“人话”需要付出太多!三天的培训,我们不是来成佛的,是来取经的,拿回去,反复练习,慢慢琢磨,吸收,消化。

老师讲授给我们播音主持基本功练习:唇齿相依、提颧肌、打牙关 、挺软额、松下吧。每天坚持练习口腔操、舌部操。气息的练习,呼吸的控制。绕口令练习,新闻稿的播报,等等。在解放天性的练习中,老师设计了几个小游戏,调动了我们这些特殊的学生对本次课堂的积极性,在欢笑中我们学习了知识。老师告诫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个每天都在努力的人。”学习任何东西之根本在于“恒心”。苦下功夫,不放松机会,逐步锻炼,这是通向成功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我想通过这次学习,把取回来的经,与同事们一道,互相学习,多多互相请教,刻苦专研,提高播音主持技巧,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真正融化到工作当中来。自己平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看看书,练练笔。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用自己的行动感谢领导的栽培和同事们的关爱。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2

4月16日,经总台领导的批准,我参加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的第十三期播音主持技艺提高班,为期四天的集中学习,聆听了国内播音主持界的一线从业人员和老艺术家的授课,深感受益匪浅。

培训班上,白岩松、芮成钢、杨禹、侯丰的讲课很有感触,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现在广播电视所面临的来自新媒体冲击的压力,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如何夯实基础去面对这种压力。讲课中,白岩松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得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勤奋”。这句话让我反思,我们平日的工作中,是不是全身心在对待工作,有没有不断告诫自己保持敬业精神、有没有长跑意识。在如今收视率大于一切的电视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把握好节目的度,不能有企图心和功利心,更不可有自满之心。

应该始终以节目和受众为中心,日积月累、真心付出。正如白岩松所说“世界在进步,广播和电视今天的格局也许就是电视和网媒明天的格局”。所以,作为一个电视媒体人就不能满足,因为世界每天都在更新,我们只有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去努力,才能面对这种压力。我们选择了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要为这种选择去付出、去完善、去坚持。对选择的职业,就应该有职业精神,就应该学习自己该学的、不足的东西。在每个阶段,往往都会有遇到难题而沮丧的时候,这时应该回过头看看有没有去补充该补充的、有没有去打牢基本应打牢的基础。干一行,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搞清楚,即使你到高处了也会飘起来也会短暂。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的`来,先打牢基础再去升华自己。

讲课中,赵忠祥老师通过自身经历和鲜活的例子给大家道出了主持人是一个“天道酬勤”的行业。指出新闻主持人应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原则,综艺主持人要找准切入点与情真意切、妙语连珠、思维敏锐、反应迅捷的基本要求。在听课中,我由衷地从心底敬佩赵忠祥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今年已经72岁的赵忠祥老师,现在仍然在为《动物世界》配音,至今已配了2600多集,《动物世界》已经成为亿万观众认可的一个品牌栏目。赵忠祥老师的的勤奋和坚持还体现在,他把播音主持作为一生的事业,一直坚持到今天。赵老师早期主持过新闻节目,后来主持了很多重要的晚会和综艺节目,他甚至在退休之后还在挑战自己最不擅长的娱乐节目,正如赵老师自己所说“每个人都有疲劳期、瓶颈期,就看你怎么去突破!我就是不断地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他对主持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做到了难以置信的零差错,真是我们年轻一代主持人应该好好学习的榜样。

赵老师同时提醒现在的主持人,要明白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同时还是一个“自生自灭”的行业,技艺的提高多是靠自己。主持人在工作中要不断去摸索、分析自己,还要不断去完善、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说是“自生自灭”的行业呢,因为在现在这种环境下,你做好了还可以继续做节目,做不好了可能是换人或是连节目也没了。你只有融入了节目和受众之间,才不至于被淘汰。而技艺的提升多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不断进取、积累。播音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在这一点上,我们头脑一定要清楚。播音主持人应该努力去做到德艺双馨、虚怀如谷,认清自己努力的方向,更要深知播音主持行业“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另外,xx的讲课也很有感触。其中xxx老师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为之努力奋斗的工作”的话让大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xxx老师就是放弃了做领导的机会而沉下心来,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摸索进取,才有了今天的《国宝档案》、《探索发现》节目的成功。他也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有声语言的试金石”,实践是语言的生命,对一线的主持人至关重要,要多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一线总结、学习、实践。同时还要多练习节目之外的语言艺术,如练习反差大的作品打破那种小桥流水的语言习惯,多练习接地气儿的生活语言,多练习各种配音、散文、文学节目等语言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而现在我们正处在播音主持的一线岗位上,应该努力去继承和学习赵忠祥、白岩松等央视一线和老一辈主持人对业务钻研的优良传统,始终在实践中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磨练自己,把播音主持当成兴趣和爱好,当成责任重大的职业,通过实践不断地去检验、修正、充实、提高自己。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感觉到,如果语言表达是浪花的话,那么内涵就是内存,试问现在我们的内存到底有多少?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今天是仅仅为了应付我们眼前的工作,还是我们在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像央视一线主持人和老前辈们那样能够沉淀自己、不断积累,能够海阔天空退一步,多年如一日。这样的态度和精神都是我们的主持人认真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应该去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会好好去品味、总结这份收获,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来分享,并运用到我们的播音主持工作中,更加坚定我们前进的方向,不断去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在西方传媒的定义里,播音员意味着一种职业性,权威性,个性化的力量。作为传播者,宣传有的放矢,宣传深入人心尤为重要。这要求传播者要与受众溶为一体,以“有人来听”为基础,成为“有人要听”。说话是要看对象的,播音更应如此,努力地获得最准确最积极的对象感,才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不但悦耳悦目,而且赏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所以,获取对象感是播讲稿件“有的放矢”的关键。对象感也就是“心中有人”,为着他们而想着他们,时刻不忘记他们。也就是受众群总在你心中存在着,做聆听状等待着传者的字字如珠。

关于对象感,播音学张颂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对象感是被播音员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只有当你充分了解受众对你宣传的内容可能会有的反映,了解你所面对的受众的情绪和情趣之后,你的播音才会更有针对性,“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迎刃而解!

西方的传播行业对于“对象感”也极为重视。英国广播公司教员罗伯特·麦克利什说:“融洽的'关系是靠着为观众设想建立的,寻求这种无形间的沟通是‘无线电波的延伸’。”所以,融洽的氛围是交流的前提。在当今大多数的听众都是以广播为背景声音的环境下,如何使“文字脱离稿件”飞入受众的耳朵,并引领他深入其中,几乎成为了所有传者的难题。面对“去创造有生命力的语言,并让它以自由的个性与听者坦诚相见”这种极致化的追求,传播者依然把“集中精力,调动情绪,把心思放于受众”首当其冲地推为重中之重,这千锤百炼之后的“青睐”可见一斑。在专业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你播音像自言自语”,或者经常会在播完稿件之后自己都不知所云,面对同组同学面无表情的反应,尴尬万分。

这些都是没有找到准确的“对象感”并没有由此深入理解稿件所带来的窘境。没有动已心,又如何动人容?没有在寻找对象时“入乎其内”,又如何在播讲中“呼之欲出”?

推而广之,凡能受到听众、观众欢迎的节目,其“对象感”都很强。像《为您服务》这种服务性的节目,在聊天似的谈话中充分的实现了互动的交流感。而且由于对象感的作用,使播音与主持具备了真诚热切,情感积极,语言丰富,平易亲切特点,其播讲的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出乎其外”如果被称作是质的飞跃,那么“入乎其内”则定是积累质的基础。“手到擒来”的前提依旧会永远是“铁鞋踏破”,这一点在播音创作中仍是真理!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获取对象感是一个不断地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在播讲稿件之前,我们一般都要对受众进行具体的设想。而设想的依据则是语言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因此,理解语言内容是根本,深入主题是挖掘之器。

在此,我想谈谈获取“对象感”使“言由心声”的途径。

从西方对于播音员的定义不难看出,“权威性”对于播音员的重要。这里的“权威性”与“可信性”并不完全重合。权威性是指一种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声音。“权威性”是“你对你所谈论的事很了解,而且能给人信服的解释,并随时准备向别人解释清楚。”它来自于冷静的头脑和丰富的内涵。传者必须深入了解所言之物,把自己要表达的事物溶化在自己的血液里,才可能在与受众交流时做到“言之有人”“言为心声”。

所以提到“写作”的'重要,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的新闻主持人约翰·伊说:“关键在于完全搞清楚你所要念的东西,然后再开口。如果你明白了,听众也明白了。”熟悉播讲内容并且使自己的思索蕴含其中是播讲愿望有所激发的动力。知道讲什么,才明白要讲给谁听;知道受众听什么,才明白要怎么讲。英国ABC新闻的经理曾批评一些年轻的播音员并不理解所念的东西,把新闻节目做的像在猜谜,甚至错词不断,这都不是有前途的新闻人士应该犯的错误。可见,在播音中做到“心明眼亮”并非易事。

《妇女时间》的主播珍尼·莫瑞说:“如果你不能写的话,你就不是称职的主持人。”——写作能力是一个传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在这里,“写”所包含的不仅有语言组织能力及谴词造句的功力,还包含了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的思考和角度。同时“写”的过程也是传者消化信息的过程。英国四频道主播认为“所有的信息新闻都要了如指掌,否则会影响其播音风格。”“有些报道要动手写,使其可以适应我的风格。”这种深入稿件,努力寻求对象感,挖掘内心感染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美国新闻单位的策略是“微笑微笑再微笑”,英国则是“微蹙微蹙再微蹙”。其实表情只是他们定位对象感的一种方式,而努力做到“由已达人”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所在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