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舟过安仁》(板题)齐读目标。解题:小船过安仁县。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听录音。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 易错字:篙(gāo) 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船了划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大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默写古诗。 要求:坐姿端正,把字端正 生默写→组长检查→师抽查→订正 七、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教学反思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先解决读音:篙、棒、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时间在飞逝,劲头在增加,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2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相关资料、工具书,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小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背诵有关童年生活的古诗句

2、课件(3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童趣

1、 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来说上句,同学们来说下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歌声振林樾。

师:意欲捕鸣蝉,

生:忽然闭口立。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同学们对得真不错!吟诵了这些诗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

师: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

生:儿童、童年、童趣……

师:是啊!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多姿的,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总是让人流连和称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品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童趣”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3页。

2、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

师:解题

(强调“过”的意思,过:经过,划过。)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注意2个生字篙(gāo)棹(zhào)的读音。

3、棹的写法:不要把右边的“卓”写成了“桌”。

4、指名读这首诗。

5、出示课件:配乐读。

6、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插图自由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1、同桌合作诵读,发挥想象,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 品读课文,享受童趣

创设情景:

1、出示第二个课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船行江面不经意间看见的,这一看让作者展开了思考……)

你们就是画中的两个小孩,观察课件,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有对话、有动作、神态、心理、还有环境(天气……)

2、假如我就是诗人杨万里,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聪明的孩子,试着表演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所悟,这一思考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小孩子(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请学生表演(注重语言、神态、动作)

四、拓展阅读,深化童趣,再读体会

1、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2、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我们用刚才学习诗歌的方法来自学下面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自由读诗,读出了什么?

4、合作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名说大意。

五.改写短文,体验童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赏析了《稚子弄冰》,再次体验了古诗的独特魅力。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古诗舟过》安仁改成一篇小故事,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这童年趣事吧。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4

一、读通

1、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习生字。出示“篙”“棹”二字,猜猜它们的意思,然后出示图片进行理解,并指导书写。

3、自由读。要求吐字清晰,声音饱满。

4、指名读。教师随机指正,同桌互相检查。

二、读懂

1、方法。(看图、联系上下文、看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

2、尝试。自己读古诗,说说没句诗的大意。

3、检查。指明学生讲述当时发生的事情,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讲述。

4、对读。老师将诗歌的大意,学生朗读对应的句子。

三、读变

这首古诗,还可以变一变:

一叶渔船两童,收篙停棹船中。

怪生无雨张伞,不是遮头使风。

一船两小童,停棹坐船中。

无雨都张伞,不遮头使风。

两小童,坐船中。

都张伞,是使风。

两童,船中。

张伞,使风。

促成张力:猜猜看,还能变吗?

一叶渔船两个小童,

收篙停棹端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要张伞,

不是遮头而是使风。

四、体验

1、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安仁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上坐着两个孩子,撑着一把雨伞。诗人纳闷了?你们猜猜:他在想什么呢?

你能读出诗人的疑惑不解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2、正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河边的芦苇迎风飘摇……噢,原来是这样啊,诗人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什么呢?

你能读出诗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来吗?

——怪生无雨要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扬万里看到这一切,内心的兴奋,溢于言表啊!他为何这般兴奋啊?(为自己的发现,为小童的聪明、顽皮)于是,他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古诗——《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要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五、积累

1、背诵古诗。

2、读一读《牧童》,看看诗中的牧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学反思】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古诗。一.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二.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看看他们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这样来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三.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那种亲切感。四.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和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且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