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多美网

2025-10-12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1

书拿在手上的时候,反反复复地在端详着这一本书,不知不觉已经被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于是我便盼望着假期的快点到来,好好地读读这一本书,也希望从中能有所收获。

正如专家教授们以及读者对此书的评价,尹老师的这本书既不通俗,而且又非常专业,还没有开始读这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众人的评价时心中便多了几分期盼,当我读完书的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时,更强烈地感受到读者的评价是多么的恰当,一点都不夸张。一位网友的留言:尹老师的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外表看起来也许很平常,所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我们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确实是这样,当我读了第一章的第一篇文章:“打针有些疼”后,尹老师的做法真让我吃惊,也让我佩服,吃惊是因为打针这样的事情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会经历的,而我们的做法通常都是把孩子摁住,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但万万让我想不到的是,尹老师可以通过打针这一小事,教会孩子在面对困难与恐惧时如何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是尹老师告诉我: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而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小的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以为那便是爱,原来是在伤害他们。

《不要捉弄孩子》及时地给我敲响警钟,原来我一直都在犯着这样的错误,以为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啥不知却给孩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因为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给小板凳揉揉疼》常人来看可能会觉得好笑,但尹老师却认为就是生活中这样的细节都可能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情,也让我知道: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因为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记叙了尹老师每年都扮演着圣诞老人精心地为她的孩子圆圆准备精美的圣诞礼物,她认为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就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只要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又何尝不是该这样要求自己吗?《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告诉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生活中,言语间我们不妨多给孩子积极性的暗示,也许孩子会因此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那何乐而不为呢?《像牛顿一样》让我知道:我们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闯祸”行为,就会感到他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状态都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也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人的丰富性。只要孩子有自尊自爱的心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会的他都能学会,该注意的他都会注意到。第一章最后一篇文章《古诗滋养的孩子》让我这位语文老师在如何对孩子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多的借鉴方法,更多的思考。

也许我们都曾在迷茫,不知该如何提高对孩子、学生的爱,在面对他们的错误时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原来,只要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再深一点,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再灵活点,相信我们与孩子的心便会拉得更近,贴得更紧。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2

几周前一个同事,也是一个妈妈,送给我了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做新年礼物,说是她看过的育儿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我断断续续的在看,进度一般,不过挺有感悟。几周前的一个周末,在安安的好妈妈陪他在永旺的游乐场里happy的时候,安安爸跟一些无聊的玩手机的爸爸们一起坐在永旺游乐园旁的沙发上,舒服的读了1个多小时的书。当时就有很多感想,有一种强烈的写下来的冲动,可惜一直没有时间记录,就拖到了现在。记得当时最让我有感触的故事是送圣诞礼物、背诗、读课外书和语文教育。

1.送圣诞礼物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可以只多花一点点心思,把就一些事情变得有趣的多。看完后我马上就跟安安妈商量,说要在圣诞的时候给安安礼物。礼物值不值钱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他有收礼物的期待和惊喜。没想到的是,我们马上就做了一件青出于蓝的事。在安安去幼儿园的第一天,安安爸和安安妈就给安安准备了一个很简易的小包裹,包裹里是一个小老虎的玩具,还有安安爸伪造的“米奇妙妙屋的小伙伴们”给安安的贺卡,祝他在幼儿园第一天过得愉快。第二天一早,安安一睁开眼,就看到了包裹,兴奋的说:“我有包裹了,跟唐老鸭的一样。”(《米奇妙妙屋》里有一集是讲大家给唐老鸭准备生日礼物的包裹)安安爸模仿着米奇的语气读了贺卡,安安高兴极了,还指着贺卡上的图片说:“这个是米奇,这个是米妮,他们都来了。”其实我和安安妈没费太多力气,礼物也很简单(其实是借花献佛的,嘿嘿),但给了安安很不一样的体验。

2.背诗

安安其实背诗背的很早,还背了不少(见安安的世界(118)-诗人安安)。不过我们当时犯了书上提到的错误─让他不停的反复背,加强记忆,有时也让他在别人面前表演一下。很快安安就丧失了背诗的兴趣,而且有了抵触情绪。让他背他就说忘了,或者干脆不说话。本来一件对他来说很有趣的事情变成了一个负担,我觉得是家长的错。几周前我在纸老虎买了本插图版的《唐诗三百首》,晚上的时候就跟安安说有唐诗故事。安安一听说有故事就上当了,屁颠屁颠的就凑过来看。我就合上书,让他随便翻到一页,然后我就读诗给他听。他也会像以前一样问:“爸爸,啥叫玉门关呀?啥加寒山寺呀?”我试着让他跟着读,他也不乐意。偶尔翻到他以前会背的诗,我读的时候他就贼兮兮的笑,说:“这个故事我也会。”让他说,他就不背,只有一次心情好的时候背了“日照香炉生紫烟”。最近我说跟他讲唐诗故事,他就说不听了。安安爸又生一计。在他玩玩具的时候,我就自己拿着书在旁边读,也不理他,读着读着他就会问:“啥叫明月出天山呀?”呵呵,其实他一直在偷听呢。唉,继续跟他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吧,尽量弥补我以前的过失。唉,你说我容易吗?

3.读课外书

本书的作者是读课外书的狂热支持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其实安安爸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自己小时候不小心就走上了这位妈妈认为的光明大道。其实安安爸看课外书很早,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偷着看安安爷爷的武侠书,先是梁羽生,然后是金庸,还有陈青云、卧龙生等等。一开始看的时候很多字都不认识,也懒得翻字典,就一律以“啥”代替。读起来就是“郭靖和黄蓉啥啥坐船来到了啥云庄”。读完一本,就换另一本。没新的读了,就从头再开始读。因为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倒也不枯燥。比如《天龙八部》,我反反复复的读了20多遍,金庸的经典差不多都读了十几遍。当时闭上眼睛,韦小宝或者乔峰的成长历程,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翻过,无比清晰。后来年龄大了,就开始读古龙、温瑞安,看《红楼梦》。直到高考前的几天,我还一直抱着《三国演义》上下册反复的看。不过安安爸那十几年基本都是偷着看得,跟安安爷爷打游击。估计安安爷爷也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呵呵。我觉得金庸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书里的正面人都很正直,讲信用,即使像韦小宝这样的泼皮无赖,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些对我的性格有深远的影响。金庸小说里的诗词和历史,让我着迷,现在我还偶尔翻着《史记》或者《资治通鉴》读得有滋有味,不知道根源是不是在这儿。将来我也会给安安推荐金庸的书,希望他能喜欢。

4.语文教育

安安爸上学的时候就经常跟安安奶奶抨击中学的语文教育,直到今天才找到一个所见略同的人,还是个语文教师。安安爸的作文在中学的时候一直分不高,以为自己就没什么写作的天份。后来上研究生的时候迷上了交大BBS,也就类似现在天涯之类的网上论坛,足迹涉及mUD版(也就是网络游戏版)、足球版、历史版、旅游版、星座版等等。后来发现我的文章反响热烈,并有多篇被多个版作为精华收藏,才知道原来自己文章写得也不那么差。只不过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教过我:写作文就是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老师都迷恋于传授一些别人总结的“奇技淫巧”,却从来没有问过学生:这个问题你究竟是怎么想得。可悲呀。我觉得其实语言都是相通的,一种语言好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性也会擅长其他的语言。安安爸从中学的时候就讨厌背单词,倒是喜欢读英文课文,一遍一遍的读,慢慢就记住了很多单词、词组和句型,还培养了语感。看到很多同学拿着厚厚的单词书在背,安安爸是敬佩不已,不过自己实在太懒了,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书要看或者游戏要玩,实在没兴趣和精力去背。记得大学过英语四级,同学们都在奋力的背单词,做模拟题,安安爸就拿着些英文小说和计算机专业的简易英文读本,在交大的花园里边打瞌睡边看,到考试前四级单词才背了一半,就去考试了。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呀。好在后来结局不错,还考了系里前几名,看来懒人有懒福,嘿嘿。

有了安安以后,没事的时候也会思考一些教育的问题,觉得很难。人和人都不一样,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经验一定对别人也适用。不过让孩子多读些书,尽量让他/她成长在一个友善、诚实的环境中,应该是好的吧。

最后,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值得读一读。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3

跟孩子交流要用“孩子的眼光”

面对打针这类让孩子害怕的事,家长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对这些事情造成心理阴影。在跟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的眼光,而非大人的眼光去揣测他们的心理。在孩子将可能承受打针这样的痛苦时,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只会放大孩子的痛苦。恰当的做法是,把将要面临的痛苦直接告诉孩子,既不夸大也不过分轻描淡写,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教给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样孩子就会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痛苦,并坦然接受。同时也能让你在亲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充分相信,爸妈说的话是真的。为你跟孩子的沟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要作弄恐吓孩子

用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那样只会放大孩子的痛苦。从来不捉弄孩子,也不要恐吓孩子,更要在孩子面前揭穿别人对他的捉弄和恐吓。孩子需要在足够爱的环境中成长,需要安全感。

善良豁达有责任感

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孩子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一辈子不吃大亏。“复仇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点上,川川哥哥是反面教材,希望小川能豁达一些。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用“自由的眼光”

失误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导,孩子只要感觉不对了,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一味地批评教训或者干脆不让孩子犯错,要么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就会让他失去独立自主的意识。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让孩子在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这样能够减少孩子被摆布的感觉,增加他的掌控感。孩子“像牛顿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理解孩子,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要用“干净的眼光”

我们应该用“干净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和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大人的暗示,如果你用成人庸俗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把孩子之间纯净的交往,解读成了恶俗的事情,反倒给孩子增加了负罪感。因此要学会引导孩子,用平常心面对跟异性的交往,同时把男女之间懵懂的情感解释成对异性的欣赏,减轻孩子的负担,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古诗的滋养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古诗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孩子四五岁时,就可以读古诗,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背诵经典;动机单纯一些,享受背诵古诗带来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想象美,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环境,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文章里的小故事一定能带来一些提醒和点拨,这就足够了!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4

阅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对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感触很深,她说:“现代教育中,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时间和心思,不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吗?”我由衷赞成作者的很多观点,比如不要捉弄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培养学习兴趣大于看重分数的高低;惊叹孩子想象中的河流是粉红色,云朵是蓝色;父母要自己带孩子;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陪着孩子长大是收益最高的投资……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学专家,也是一位教女有方的妈妈。她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她用自己多年来教育女儿的亲身事例来论述教育观点,因其举例充分、语言生动,这本书比晦涩呆板的教育论着要好读得多。

作为一名教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会有惊喜的发现,书里有很多的理念对我来说是耳目一新的。比如作者认为要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强,不是去上各种提高班,有一种“魔杖”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她反对给那些阅读经历尚浅的孩子去上所谓提高“写作技能”的作文班,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她还提出了好多关于阅读方面的建议,比如应该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正因为在她正确的引导下,她的女儿小学时就读完了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共十四部。说起作者的女儿,也是让人羡慕,小学时跳过两次级,10岁便上初中,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个性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可在作者的书中,却处处被描写成一个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而且也经常犯错误的孩子,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妈妈。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平日,老师们总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无形之中,好像把这样重大的责任全放在了学校教育上。作者指出,对于这一张白纸,最先画上一笔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家长。儿童养成好习惯的起步应该是身边朝夕相处的家长,妈妈给孩子文明的氛围,孩子就将在这文明的氛围里生活。作者举例说,当年教女儿整理东西时,也曾大费周章。尽管反复提醒女儿要提前准备上学所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还是丢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学校送东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门钥匙,而这也是母亲在出门前反复提醒过的。针对这一情况,母亲果断地决定这次不再送东西。这样,女儿回家,进不了家门,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门外苦等了一个多小时,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晚上,母亲找女儿谈话:“往常这时候早做完的作业,耽误到现在,什么原因啊?”女儿回答:“因为钥匙没带,进不了家门。”“不方便吧?”“嗯。”这时候,母亲从女儿懊恼的神情中已经知道,孩子已经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丢三落四带来的不便,就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母亲发现孩子在出门前特意确认了一遍钥匙带了没。从此,忘带钥匙的事再也没发生了。

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点,但却让我看到了一位颇具教育智慧的妈妈。带钥匙是家里的事儿,带文具书本是学校的事儿。学生常常苦着脸告诉你:“老师,我忘带文具盒了!”这时,老师是不是也该换个方法呢?

“有些无伤大雅的错,就让孩子犯吧。”听起来,这是很多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所不能容忍的。作者提出,儿童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大人永远不能期待一两次犯错之后,孩子就会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见影。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教育、惩罚了千百次,孩子还是照样犯错。这时,如果你还是无法容忍,那只能把自己“逼上绝境”,糟糕、愤怒的情绪笼罩头顶,进而殃及孩子。而一旦孩子对大人产生恐惧,将会筑起心灵的防线。无疑,这会严重妨碍更深层的沟通。所以,有些错,如果无伤大雅,就让他错吧。你不能精确估计孩子改掉这个错误的时间,那就踩踩刹车,让儿童在成长中自行修正。

书中的很多观点来源于生活,被作者一提炼后显得生动准确,而且极易让读者接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是用天平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反而,让我这个天天要跟儿童打交道的小学老师,获得丝丝启发。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我的家长朋友们都能读一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