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1
我选择了一则童话故事《雾在哪里》,这是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想象”,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雾在哪里》中的语言生动,想象充满童趣。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是: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子。二、交流识字方法。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书写“岸、屋”两个生字。
反思整节课,我认为需要继续坚持的'有:
1.小主播形式新颖、互动性好,丰富了课堂内容。本节课李浩翔和卢妍竹作为小主播,准备充分,落落大方。分别从雾是什么;雾的常见类型;雾对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联系实际生活出示图片比较雾和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雾和霾相关知识;并通过互动环节猜谜语,收集雾的有关诗句,雾的与天气相关谚语,生动活泼,让大家对雾有了直观深刻的理解。画说汉字作为日常课堂环节,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袁康雅准备了“岸”字,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字的本意是“耸立在河川上的石崖,意思是水边高地”。
2.同音字讲解,采用借助图画,字形辨析,突出了重难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来指给大家看图上哪个位置是河岸,同时拓展海岸、两岸等相关词语。字词教学要适时借助字典。字典进课堂,在识字时出示义项,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在讲解“梁”字时,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它的多个义项,与“粱、粮”区别开来我鼓励大家向身边的小老师—字典学习,翻翻字典,分别查找到这3个字,并且把这3个字的义项出示到课件上,最后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巩固识记。既学会了方法,又学到了知识,更是一个发挥字典帮手巨大作用的环节。
3.教师语言准确简练,要求明确,过渡语引导语丰富多变,激励性强。需要向书本、名家学习,不断锤炼、进步、提高。
4.课文朗读指导要多方法,注重课堂内容的延伸拓展。应该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再引导孩子们从语气语调、站姿、表情等朗读,读出感情,进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5.写字环节严格要求,规范学生写字步骤,精讲多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常抓不懈。
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2
课文通过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作者将"雾"化身为淘气的孩子,赋予它语言,读来有趣,觉得雾的变幻多端与神秘。通过制作课件,合理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与说的教学环境中了解雾的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雾笼罩的大地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留心周围的一切,热爱自然,用语言来表达自然界中的奥秘。
首先,通过用雾的图片来导入新课。虽然在导课的技巧中经常用到图片,不属别出心裁,但在效果上确实能引发孩子朗读课文兴趣的作用,为更好地阅读课文做好铺垫。让孩子看着老师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的机会,复“雨”这个部首,强调“雾”和“哪”是形声字。
其次,课文的学习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并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基础字词更扎实、更牢固。保护好学生主动识字的热情,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积累一些好的识字方法,从而增大学生的识字量。
第二、品读理解课文,在前一基础上让学生划出雾说的话,用正确的语气来朗读,作者写雾淘气可以从雾说的话中体会出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说一说,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个教学的重点,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培养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习"景物变化"的语句时,打破逐节分析朗读的常规,用句式来指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来练说的形式,旨在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一个理解记忆并背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自主找到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起来后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在学完课文后,文章中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目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高表达能力。
最后,在学生还感到学得意犹未尽之际,给学生布置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找一找雾还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对"学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3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语言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引导学生找课文中语言来说,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像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
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4
今天上午,我在卅铺中心小学陈昕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黄荆小学进行送教活动。这是一所山村小学,二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面对我,他们开始有些羞涩,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步骤,他们很快就进入状态,热情高涨,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不够完美,课件在呈现雾的形成以及消失的过程时,我用的是图片,如果能用视频来展现,会更直观,更清晰,效果自然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