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多美网

2025-10-11读后感

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这部气势恢伟的文学作品,让人耳熟能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战争画面,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也带领着我不知不觉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古代英雄的足迹。

这本书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吴广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书中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的是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般。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棋,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红脸。然而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犹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这本书不仅人物描写的好,故事情节也很精彩。其中《草船借箭》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品读《三国演义》不仅让我沉醉于文字的酣畅淋漓与故事情节的精妙构思中,还了解到中国历史典故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自古“胜者英雄,败者寇”,依次理论,蜀国没成霸业,统一中原,可惜了先帝及开国元勋们的英名,实在令人遗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帝刘备意气用事,不能理智权衡利弊处理问题。“桃圜三结义”被千古传颂,后人皆为刘、关、张兄弟之情之深厚而感动,此情为蜀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然而此厚重之情也扰乱了刘备的心情,当刘备听到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害,悲伤之情难已言表,急命张飞攻打吴国,张飞日夜痛苦,莽撞行事,激怒属下,又引来杀身之祸。刘备知晓后,痛哭流涕,报仇心切,亲率蜀汉大军伐吴。最后落个白帝城托孤的结局。蜀国从此走向了衰败。

二、蜀国后继人才匮乏,决策者用人不当也是蜀国未城大业的主要原因。蜀国后期,武能安帮,文能治国者,寥寥无机。好在有孔明在,能勉强维持,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的兴旺,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能支撑。想那刘备率蜀汉大军东伐吴国,如果有像孔明这样谋士在其左右,也不至于火烧联营,一败涂地,可见蜀国缺乏文才武略之人。

三、后主昏庸无能,远贤臣近小人,最终误国。孔明死后,刘禅轻信宦官黄皓,使黄皓结党营私,控制了朝中大权,排斥大将姜维,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其亡也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蜀国的创业灭亡史,可以生动的说明这一点,也给我们后人上了一课,牢记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以史为镜,国家的兴旺,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前仆后继,从小好好学习,将来百花齐放,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有用之才,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强盛之日,屈指可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如:《稻草人》、《木偶奇遇记》、《三国演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滚滚长江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里的关羽神勇无比,单刀赴会胆子大。关羽的故事可多了,如:《过五关斩六将》、《夜走麦城》、《刮骨疗毒》等。我最佩服关羽刮骨疗毒这件事。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关羽在一次战斗中手臂被一支毒箭射伤了,关羽就请神医华佗来医治他的箭伤,华佗仔细看了看说:“不好,你的箭毒已经进入到骨头上,我要用刀在你骨头上把毒刮去,没有麻药,这很疼痛的。”关羽爽快地答应说:“没问题,现在就来刮毒吧!”华佗先把关羽手臂上的.皮肉划开,而关羽却在和手下的兵喝酒,几乎看不出他疼痛的样子。华佗开始在它手臂骨头上刮毒了,他刮呀刮,刮得时候关羽手臂上流了好多血,喝完酒他和手下的兵聚精会神地下起棋,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一个多时辰过去了,终于刮完了毒。华佗钦佩地竖起大拇指说:“将军您真厉害啊,我从没见过向您这样勇敢的人!”关羽感谢地说:“这算什么,小菜一碟,还得谢谢您这位神医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手臂啊,我又可以带兵打仗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关羽真是个勇敢顽强不屈的人,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是个男孩子可是平时手指划破了一点,痛得鬼喊鬼叫,和他相比我就无地自容了。

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让我大开眼界,而三国演义里的众多英雄人物,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们勇敢顽强,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刘备的得力助手,还是人们心中贤相的化身。

关于诸葛孔明的故事很多,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草船借箭。三天时间内拿到十万支箭,堪称奇迹。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也许是算出了第三天将会有大雾,便令鲁肃去"借箭".在船上,抿一口酒,坐等箭来。孔明神机妙算,巧妙利用敌人疑心重重的心理,通过擂鼓呐喊与几只稻草人,便轻松将十万只箭"借"到手。不过,当然,有借有还。他成功在下一次的赤壁之战中将箭全部"还"给了敌人。"神人"诸葛亮实在令我佩服不已。

"七擒孟获"的典故也很有名。"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这么大的自信,这么胸有成竹,不禁令人生疑:孔明真的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孟获再次抓回吗?诸葛孔明的智慧与神机妙算却真的令人惊叹,将孟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孟获却被他弄得团团转。最终,第七次抓住孟获时,他心服口服。终于,孟获不再与孔明等人为敌。孔明成功的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镇压南方人民大规模的叛乱。南方地区,又重新回到蜀汉的控制下。利用计策使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从而投降,也不失为孔明身上的一种美德。

而舌战群儒,更是显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思绪井井有条的'风采。为了与孙权联盟,孔明只身与鲁肃前去劝说孙权,中途遭到了很多东吴谋士的责难。面对七嘴八舌的谋士们,诸葛孔明不慌不忙的一一驳斥他们。最终,谋士们全部哑口无言;而孔明便很轻松地说服了孙权,形成了孙刘联盟。诸葛亮的口才也是极好的,有了他,蜀国才得以存活下来啊!

作为刘备的谋士,孔明为匡扶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这位神人还有着可以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同时有着救济百姓,再创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诸葛亮足以成为我在《三国》中最喜爱的人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