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2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年女子与她的儿子之间三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让我感受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三年的通信不断变化着。其中我看到了一位想深入儿子内心,想打开儿子内心中那扇无形的大门的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与这位母亲相对的是一位对母亲所做的一切不屑的儿子。但是伴随着母亲的不断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最后纯属想跟母亲谈心。
在书中有一个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许多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的那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却永远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做唠叨。我只顾着自己,却不顾父母的逐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渴望着你回头看看她们。
龙应台用她那优美并带有色彩的语言向我讲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3
有个不大好的习惯,看了某本觉得不错的书,就会顺藤把绝大部分同个作者的书找出来看,虽然这样有点机械性重复——毕竟,一样的笔风,基本类似的主题。龙应台的书,才看了《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现在是《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页码:288页 正文语种:中文 定价:26.00 元看到引起共鸣的书,就想推荐给身边的人。每次都会在脑海里,甚至白纸上列出一长串的名字,最后不了了之。担心收到推荐的人看了以后,以为我透过书像对方揭示我对对方的不满,如果担心别人看了我推荐的《不抱怨的世界》,会打心里认为我是因为觉得ta太爱抱怨方才力荐。很想把这本书给母亲看,让母亲明白,我在理解和努力谅解她的不放手的同时,可以理解并接纳我内心渴望她的快快放手。也许,在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母亲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以前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母亲的面前,不论你是30岁,还是50岁,你永远都是妈妈眼里的小可爱,小BB。那个时候,这句话总是用来教育我们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曾想过,这样的母亲,却永远在剥夺我们成为一个成年的独立的人?我没有反对母亲的意思,我也理解她渴望我多多陪在她的身边,做她的小乖乖,什么都去征求她的意见,听取她的建议。可是,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早就学会了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回到家中,我们突然成了一个因为“吃过的饭还没她吃过的盐多”“走过的路还没她走过的桥”多的小孩,我们不再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不再拥有考虑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总是渴望逃离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催促,不断地逼迫下,一次次被迫回到她的身边。内心的'不愉悦,怎么也无法通过僵持的笑容掩饰。于是,母亲越来越觉得我的离开,越来越加紧她的紧箍咒,那些让我头痛欲裂,甚至想要彻底逃离的金箍。并不羡慕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的关系,因为太清楚这样的书信基本上在我这里就变成了汇报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尽可能少的提及自己,因为总怕不经意间触动到她敏感的神经,无意造成了她一夜的无眠,过失徒添了她一缕银丝。于是,敢说的越来越少,跟自己有关的越来越少。母亲觉得我越来越远,她察觉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她感觉女儿对她锁紧了心门。这样的一种畸形,习惯了,也就不见得那么畸形了。希望有勇气把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妈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4
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出一条路来。
——题记
《亲爱的安德烈》作为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集结,共收录36封书信,从安德烈的18岁一直写到了21岁,而那个时候,正是他的心理最矛盾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人生没有彩排,一切要你自己决定。在第7封书信里,菲力普的iPod被老师没收,要存两个星期,他认为校规不合理,于是他回家一次次想找老师的辩论,可最终平静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与犹豫?因为——革命是需要时间的。
的确,有时候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看着书,我的.思绪来到了公元前99年。监狱最深处,黑不见五指臭气熏天的死刑牢房里,坐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对他来说,反抗就是死,宫刑才能活。死,好歹能给后世留个好名声,而活,活着的意义何在?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胯下之辱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被亲人虐待的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站起来,在那张同意宫刑的纸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正是他的隐忍,《史记》才有了面世的那天,而它的面世注定让司马迁流芳百世。
我想菲力普一定也知道这个,他才会咽下这口气,不与老师争辩。
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记得期末考地理卷发下来时,我发现比我的估分少了1分。翻了一遍卷子我才发现,有一个题,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基本一致,只是顺序不一样,被扣了一分。当时的我很气愤,也有些失落:要知道这1分可是我能不能上90分的关键啊!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申述,可分值太小没法申述。我懊恼了一会平静了下来,仔细思量,因为自己写反了,就给了老师扣分的机会。这次是没法改变了,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吃一堑,长一智”,嘿嘿,吃点亏长记性。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得改变自己。龙应台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他们母子俩通过写信这种相互努力的方式,相互有了最深的连接。所以在任何时候,妥协尽管看起来一件略微丢脸的事,但他却能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5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绩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一句话在脑海盘旋许久,许久。
在我们孩子看来,读书无用,而一些学生变相的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成绩就是父母的脸面,而父母逼着我们学习,孩子会不停的厌倦,没有了幸福,没有了快乐,甚至是亲情。
原来在平淡的日子里,父母早已用心,把未来打造得尽可能简单、舒适,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他们早已经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缓缓的放下那双疲惫的`饿瘦,让我们更加幸福、快乐去度过后半生,他们可能也曾后悔,也曾在夜深人静是偷偷抹下眼泪,第二天依旧笑对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度的自责、嫌弃甚至是厌恶、憎恨。从现在起,爱上父母、爱上父母为你做的一切。感恩、感激、感谢!(张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