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1
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谈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合作”、“探究”和“思考”。在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教学中,为了体现合作探究,教者经常用到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这样,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合作探究不仅是小组之间的合作,还有个人与全班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学之间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等等,多种合作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快乐的学习中打开思维,进行创造,最终实现自主的创造性学习。
李苏苏老师所授的小语十一册《索溪峪的“野”》这一校内研究课,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一、打乱座位,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索溪峪的“野”》这一课,作者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变野等四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在带学生初读完课文,了解课文脉络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把代表课文四部分的图片分别置于教室的四个方位,然后说“同学们现在可以自由下位,你喜欢课文的那个部分你就坐到代表那部分的图片旁边去,喜欢同一部分的同学在一起说说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部分。比比看,哪部分同学的理由最充分。”老师的话刚落音,教室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很快坐到新的座位上,各抒己见。之后的反馈环节更是一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场面。
二、合作互动,自由选择合作方式
为了进一步体会索溪峪的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作用,教师又提出:各部分的.同学分工合作,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你喜欢的那一部分,如,读、画、展示搜集的资料等等都可以。这个任务一下达,小组内又马上分好工,开始准备,大组合作下很自然地产生了小组合作。擅长朗诵的同学组成的小组,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擅长画画的小组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画展示出来;搜集了资料的那些小组则整理着各种文字、图片资料;还有的小组则对课文用到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一轮的反馈,场面更热烈。课堂上同学们的“野”把索溪峪的“野”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这样的课学生就“动”了,而且“动”得好。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2
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3
我们的课堂应当还给学生,整个语文课程如能让学生参与起来,这要比教师一人“一言堂”的教学效果要好,本篇文章开始教师只讲了索溪峪景色的“野”,紧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描写了其他景色是怎样的“野”法,同时抽两个学生讲这两部分内容。班中有一名学生异常活跃,自告奋勇讲第一部分内容,在他的带领下,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参与话题的讨论,许多教学问题迎刃而解,真理也许是在这种轻松的讨论、辩论环境中自然而出吧!
但其中,也发现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活跃的同学谈得较多,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名同学在日记中竟然模仿本篇课文写了一篇《猕猴区的“野”》,语言活泼,猕猴所独有的、天生的野在他的笔触下富有灵性,他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很欣喜的。同时,引导学生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这样你的文章也有新意。
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篇4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课文。文章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姚老师的这堂课,能够放手让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中自由地翱翔,运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并将其感悟和体会到的内容、学习的结果作全班交流分享,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本着讨论研究共同发展的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先概括,后具体地对索溪峪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姚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或上网学习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她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上课之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张家界和索溪峪的风光,把学生很快带进了课文。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关注这个字体、大小、颜色、粘贴方法不同的“野”字,让学生读出感觉。我觉得在这一环节上,这样处理不当。感觉很生硬。学生第一眼看到的课题上有变化,很自然地就会关注到这个字。这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来说说你对这个字的感觉。当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之后再来读课题,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反复、没有目标地让学生读课题了。另外,还可以在教学完课文之后回过头来再读课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在导入课文之后,姚老师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说索溪峪“野”?“野”在哪里?怎样“野”等等……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老师有没有把孩子所提的这些问题给解决了呢?如果没有回答,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浪费了时间。姚老师说:“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接着她就介绍制作的'专题网页。网页制作得很漂亮,板块介绍也非常清晰,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可以用读课文的方法,进行初读──默读──研读──品读;也可以用上网学习的方法,查资料──交流体会──进行网上讨论和写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上网学习的方法。
二、从教学方式方面来看
姚老师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悟、自己搜索资料、自由探讨的能力,效果较好,教师只在疑难处上作适当点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根据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制作出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出多种和谐的情境,这些情境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是教师教学色资料,是训练语言文字的凭据,更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宝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运用网络,整合反馈方面来看,姚老师的设计还是非常好的。她能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体现教学上的总──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三、从语言训练方面来看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能力。就这一点来说,训练不到位。“关于语文多,语文本体少”。在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认识了很多课文之外的东西,没有很好地落实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连最基本的课文句子都读不通,更不要说读得优美了。就这一点来说,姚老师语文训练不够。
四、从训练反馈方面来看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预期目标制定非常好。上课后,教师让学生读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导,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学生没有对课文有初读──默读──研读──品读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
教学完课文之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写一首小诗和文章来赞美索溪峪。学生写不到位。
以上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