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欢迎阅读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内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幼儿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目标:

《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根据《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以及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达成以上活动目标,我制定了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本活动的难点定在“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法

1、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指导法、演示法等适宜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2、学法

幼儿是学习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因此,本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是操作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等。

五、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相适应。

1、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海绵、乒乓球、树叶、羽毛、石子、塑料、吸铁石、橡皮泥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卡片、记号笔、记录表格。

六、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设计了6个环节。

第一环节:预测活动

引入时,我将操作材料全部展示给幼儿,并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让幼儿预测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来。问题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把幼儿带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通过预测活动,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了观察的'机会,为后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认识活动

通过第一环节的预测活动之后,向幼儿展示标有上下标记的卡片。“你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吗?”接着向幼儿展示记录表格,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上浮”、“下沉”的标志以及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为接下来活动中的记录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操作活动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幼儿既提高了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增强了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第四环节:记录活动

通过操作,幼儿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说“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通过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第五环节:交流总结活动

记录结束后,我说“结合小组的记录表,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通过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亲手操作、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课。它是在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教材先设计了“感知浮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与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见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入生活实际,去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人类对浮力的作用。

二、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接触实验探究比较少,但对于“沉与浮”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沉与浮”现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经历一个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自己的科学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并加以描述。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我们可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2)、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5、教学准备

水槽泡沫板钩码测力计橡皮泥鸡蛋乒乓球水玻璃杯及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略)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篇4

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 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情况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用实验游戏法为主,谈话法和观察法为辅来进行活动的开展,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到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此,本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沉浮材料(小石块、小铁块、玻璃球、钥匙、硬币、铁罐、纸船、塑料空瓶、木块)记录表、脸盆每组一份。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活动最核心的环节,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来组织本次活动,基本流程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我会通过设计“小伙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导出沉浮材料,让幼儿初步认识沉浮材料,可以说出沉浮材料的名称,通过有趣的谈话方式,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二)大胆猜测,初步感知

在本环节,我会通过以“钥匙实验”为例,先让幼儿对钥匙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测,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猜测理由,并通过幼儿观察真正钥匙进入水中的现象,验证幼儿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对物体在水中的现象,有初步感知。

(三)认识沉浮,进行记录

在本环节,我会在幼儿观察并认识“钥匙实验”的基础上,出示记录表,并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和“”符号的含义,并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并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如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这个符号是什么呢“”?钥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还是上面?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使幼儿可以利用这两个符号,让对钥匙的沉浮现象进行记录,从而加深幼儿对实验的理解。

(四)分组实验,深度感知

本环节我会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让每组幼儿对剩下的材料,如:铁块、木块、塑料水瓶、纸船等材料,逐一进行实验,并采用记录表方式进行记录,从而使幼儿可以感知更多沉浮材料,并可以使幼儿对使用“”和“”两个符号,进行相应练习,从而可以更深的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五)进行游戏,迁移内化

本环节,我会通过“帮小材料找家”游戏,由幼儿根据记录表上的记录内容,帮助沉浮材料,找到相应的“家”,从而对今天的活动得到更深刻的迁移内化,并在活动过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幼儿的记录表以及游戏结果进行确认,并帮助幼儿再次回忆,从而使幼儿得到正确完整的知识。

六、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不是止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发现更多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的材料,寓学习与生活之中,并与父母一起完成记录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并达到家园一致,使幼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考官耐心聆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