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多美网

2025-10-09读后感

欢迎阅读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1

寒假前,我们园内每位老师都发到了一本名为《不做教书匠》教育书籍。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老师不做教书匠,那要做什么呢?从教几年来,在我心中总是认为自己就是个教书育人的教书匠。此书的作者管建刚老师是一位教育人生智慧的思考者,他睿智的思想,生动的例子和质朴的语言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话语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充满了一种人生哲学、价值的思索和发现。

我利用寒假空闲的时间,大致翻阅了一遍,其中“第七章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管老师说“微笑使人安全”、“教育在欣赏中微笑”、“教育在人性中微笑”等哲理,老师的微笑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一种心灵的安全感。作为一位幼儿教师,我深有体会,就拿刚刚来上小班的幼儿来说吧,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害怕得哭闹,这时老师的微笑尤为重要,幼儿看到了老师的微笑,他们就感受到了安全,渐渐地不再害怕,努力适应幼儿园生活。书上还讲到:请我们给自己定一个微笑的计划,每天至少要对全体同学微笑三次,每天至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次,这就是教育,教师以行动在教育学生,要微笑着面对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确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不做教书匠》中提到了“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很久以前大文豪笔下的私塾先生就是教书匠,他们手拿戒尺,板着脸,苛刻严厉,只管教书,而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其实,教书匠们不明白,教师的爱心和欣赏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老师的欣赏与尊重能点亮孩子的心灯。无数失败的教育案例向我们表明,对后进学生,越是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教育效果越是令人失望,所谓的破罐子破摔。对这样的学生,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让他们从老师那获得自信和尊严的信息,帮助他们找回做人的尊严,基于这样的教育是微笑的教育,是学生喜欢的、向往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没几个是喜欢学校的,因为在学校里,学生们得到的是呆板的教训,铁一样冷冰冰的分数的否定。所以更需要老师好好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美好,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

不管何时,学生调皮了,退步了,我要告诉自己: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我要用心去爱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一张张贺卡,一声声“老师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满足。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应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愿我们,决不做教书匠,而做一名真正的新时代的好教师!读完了《不做教书匠》,这是一本非常适合老师阅读的书,里面说了很多的话,我觉得让我对我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者,教育家!而不单是照本宣科的知识播种机,培养的是真正的有活力和思想的人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2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阅读了部分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的五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师真好。这也就是郑杰老师所说“相互取暖”吧,知道别人很冷,知道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暖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暖。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

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忆上学期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父母的心》,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成功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是吃力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很投入尽兴的。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想就是忽视学生的情感。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验教学,在宁静中思考教学,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本质美,才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数学课整体上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课时有点儿幽默感,这样的老师,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引导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你、我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之处呢?不妨像郑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试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和欣赏的眼光都会告诉你的。”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

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3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培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近期读了《不做教书匠》,感受颇深。他给我的教师成长路上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书中一共有八个章节详细的讲述着怎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想先从以下两点开始做起。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书中引用盖叫天先生的一句话“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想着自己的行为,回忆起我每去做一件事情,我总会怕,总觉得自己不是很会,怕自己做错,所以,我决定当不确定的时候,就去问,问确定了再做,这也使我发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做事的速度也变得慢了。管建刚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缺点不是问题,缺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抱住自己的缺点不放。”所以,不能再畏惧每一件事,你越怕它,它就会越强大。而当你把“怕”它的精力放在努力完善自身上,使自己变得更强大,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做一名微笑的教师。“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但金子被埋在沙里久了,就不认为自己是金子,而认为自己是沙子,从而自愿地过起沙子的生活。这样金子也就成了沙子。更何况,学生正处于一个从沙子到金子或从金子到沙子的可塑期呢?”当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教师,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职业,你的教育过程、甚至是微笑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批评他、教训他,或是夸赞他、鼓励他、欣赏他,都会左右他的成长。教师们,我们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让我们微笑着欣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像卡耐基所说的:“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

《不做教书匠》这真的是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管老师,我想我也不要用手去做老师,而要用心做好老师,我会明确教育的方向,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的!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4

初看《不做教书匠》题目,脑海中会有一个疑问:“教师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逐渐明白了作者的是要求教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是为了心中要树立起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做“教书匠”,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教育是充满实践性的工作,工作中固然不可缺少经验的支持,然而还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准正体现出他是否充满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到顺利完成。可以说,爱敲教鞭的教师还缺乏专业水准,爱发脾气的教师也缺少专业水准。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亲和的、充满爱心的,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反省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能从孩子的心灵角度出发,找出教育的契机和展示教育的力量。他们还具备创造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模板、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孩子的实际表现出发,创造出符合孩子的不同特征以及反映自己个性的方法来。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代表,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与孩子们仍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还找不到教育的良好契机—孩子练习完成不好,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孩子违反常规习惯,原因何在,如何纠正?活动中孩子答错问题,我又有多少思考和面对呢?

这个寒假,零零碎碎的就阅读了这本书,做了这篇读书反思,应该说还算用心。希望在此次阅读反思中能理清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沉下心,踏实做事,告别浮躁。上学期,我对教材钻研不够,课前大多借助于教案,这学期开始,我会哎课前仔细阅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也好,挫折也罢,坦然面对,因为没有谁能永远一帆风顺的。取得成绩时,不沾沾自喜,微笑已足够,时刻告诫自己:路还很长,我不能抱着成绩睡大觉,否则,醒来后,一切都已晚了。

“不做教书匠”,要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学习,工作,紧紧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我就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从现在起,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努力学习,做一名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将是我长久的追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