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五年级语文《桥》优质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桥》优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小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作者对家乡的桥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引出课题
读《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环绕,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江南,去领略迷人的江南景致,尤其是那令作者无比留念的家乡的桥。(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品读课文,了解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独特、桥名美。
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
(1)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2)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
(3)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不同字体的桥名体会“相衬相映”。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探究体验,感悟桥趣
家乡的小桥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桥的名字也非常美,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真令人向往!在这么美的地方一定留下了我们愉快的童年生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
(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说说桥乡孩子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想象一下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乐趣。
2、指名反馈。 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说说体会。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
3、小结:家乡的桥真是我们的乐园!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向往。难怪作者爱乡的情怀如此浓烈,难怪他一直最恋的还是家乡的桥。
2、读了课文,也说说我们的家乡。家乡的什么地方是你的乐园?说给大家听听。
五年级语文《桥》优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描写老汉的句子感受老汉身上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很高兴能给大家上一堂语文课。在上这节课之前,郑老师来过两次临岐镇小,都是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特别爱读书慕名来到这里学习交流。亲爱的孩子们,这个学期你们都已经开始看课外书了吗?能不能说说你都看了那本书?
师:看来同学们确实读了很多书,这些书啊大多数都是小说,上课前我也推荐大家读一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敲门声》,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167页,语文园地八中的趣味语文,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想起来敲门声……
咦?看到大家脸上的惊讶表情,老师也想采访一下,你为什么觉得惊讶?为什么还会有敲门声,这时候的你有什么感受?很恐怖,是的,小说很短,但是让人想象的空间很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它为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
二、字词检测
师:今天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来读一篇非常感人的小小说,它的名字叫《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桥》。看到这个题目,你觉得课文会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下面郑老师也要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第一组: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谁来读?
第二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第三组:跌跌撞撞瞪眼搀扶祭奠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三组词语,谁能告诉我,第一组词语写的是什么?洪水,第二组词语呢?老汉。第三组词语呢?很难了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分组,老师要告诉你一个读小说的秘密。一提起小说,一谈到语文,我们必须得知道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小说的环境、人物和情节。所以第一组词语描写的洪水就是这篇小说的环境,第二组词语描写的老汉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那第三组词语呢就是这篇小说情节中遇到的一些生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那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情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8页,把这篇小说读一读。
读完后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交流整理,方法指导:叙事类文章我们要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黎明的时候,山洪咆哮,老汉指挥乡亲们安全撤离村庄,最后,老汉和自己的儿子却牺牲了。
四、问题探讨
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最让你出乎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并在表上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父亲。
五、抓关键词语,感受老汉的形象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老汉是怎样的?
(生汇报找到的词语)
也在3-10段中找到几个关键词。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站着
疯了似的不说话
跌跌撞撞盯着
乱哄哄像一座山]
师: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能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吗?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老汉的镇定呢?
生:我从“不说话”“盯着”读出老汉的镇定。
师:加上这些词语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对比了。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目光在告诉人们什么?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再说一遍。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说:“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现在老师要送她两个掌声,第一,她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她不仅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叫会读书。
生:我想补充一点,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
师:老师要和你握手。因为你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啊!
(其他学生回答略)
师: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思考,现在,让我们来对比着读。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左):左拥右挤
师:快点儿,再来——
生(再读):左拥右挤
生(右):站着
师:稳一点儿——
生(再读):站着
生(左):疯了似的'
师:还很有理智哦!
生(再读):疯了似的
生(右):不说话。
生(左):跌跌撞撞
生(右):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再读——
生(再读):盯着
生(左):乱哄哄
生(右):像一座山
师:像山一样镇定,全班读——
生:像一座山。
师: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
[播放影像: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指导学生在洪水的声音中静静地读句子,感受人们对老汉的信任和期待。)
师: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你们读出来了吗?
(学生沉默)
师:想想,为什么要首先强调桥窄?
生1:桥窄,所以一定要排成一队。拥挤必然桥毁人亡。
生2:第三句也很重要。因为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党员越应该起带头作用。
生3:我想补充一下,党员排在后边,才能保证队伍迅速撤离。
师:瞧,你们能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
师: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插图)
师(指图)谁?
生:老汉的儿子(板书:儿子)
师:老汉在干嘛?
生: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
师(明知故问):难道老汉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吗?他对自己的儿子没感情吗?
生:不是。
师:当只剩下两个人没过桥,儿子推父亲先过桥,老汉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书吧!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老汉对儿子有情无情?
生:有情!
师(故作不解):又是吼,又是推的。这样凶巴巴的态度,还算有情?
生1:太危险了!
生2:桥在发抖了!
生3:没时间多说了!
生4:此刻必须争分夺秒,才可以让儿子脱险。
师:是的。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生1: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地呻吟了,你读——
生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洪水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了,你读——
生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吼,这一推,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哦?那我就不明白了——
[出示片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谁来读。
(生读)
师:“揪”,老汉是无情还是有情?[屏幕出示:无情?有情?]
生:因为老汉已经发出了让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儿子是个党员,为了保证队伍能有序撤离,老汉必须忍痛揪出儿子。他只能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
师:好一句“把爱深深藏在心里”,你几乎触摸到一位父亲的心啊!
生: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的百姓。
生:我觉得老汉是舍小家,顾大家。
[屏幕出示:在公与私面前,老汉选择了——
在集体与个人面前,老汉选择了——]
(学生接答)
师:我们用一句话来给这个问题做个总结:道是无情却有情!
板块四:轻轻抹去,深深留下,感受“桥”之内涵。
师(缓慢凝重的语气):五天过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呢?
生(含泪):不要。因为桥虽然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百姓,人们会永远记住它。
生:这是一座精神之桥,是老汉的精神化身,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
师:是的,它已经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再读课题——
生:桥
五年级语文《桥》优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老共产伟大的奉献精神。
2、理解本文构思巧妙以及用较少的文字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3、在营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朗读课文,体会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你与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桥产生过联系,看见过小木桥,踏过石板桥,走过钢筋混凝土桥,想像得出城市立交桥。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一种“生命桥”,相信我们有些同学听说过老羚羊为救年轻羚羊,牺牲自己,让年轻羚羊飞渡悬崖的桥;蚂蚁为了让自己的同伴在烈火或大水中留下来而抱作一团滚过火淌过水的桥。这些都是动人心魄的桥。今天,仍有一座桥,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找出并讨论自己不能正确朗读的字词。
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明确:山洪爆发,一个老共产党员指挥工地人们有序通过仅有的一座窄窄的木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葬身洪水。
三、研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是小说中短小精悍的一类,但它们同样具有小说的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环境描写和情节的发展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来表现主题。
1、文章中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试找出朗读,并作概括。
明确:第一、二、四、十四自然段急第三自然段的“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汹涌而来”。雨大水汹、形势危急。
2、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明确:“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乱哄哄的”。
3、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你的心?为什么?在他的举动下,人们作何反应?
明确:
⑴“老汉清秀的脸上流着雨水”。“像一座山。”你慌我乱中,他却能沉着镇定,连慌乱的人们也“停住脚”。
⑵“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反映了他极具党性,使人们“依次”跑上木桥。
4、请用不同语气语调朗读以上描写老汉的句子:
⑴句先轻读,后重读。
⑵句用坚毅的语气读。
5、在人群中,老汉“拖”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拖”字非常抢眼,他为什么这么做?
明确:因为小伙子是个党员。一方面表现老汉极强的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想像他不拖的后果。
6、老汉因此不喜欢小伙子了吗?
明确:不是。“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正是这一“推”,足见老汉对他的爱。
7、以上描写老汉的语句应重读什么?
明确:“拖”、“推”。
8、读完全文,你发现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前文有无暗示?这样的结尾你觉得有何妙处?
明确:父子。有过暗示:“小伙子竟来推他”,“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倍觉老汉形象的高大,在深深的感叹之余不免深思。
9、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老汉是一个在生死攸关之际,无私无畏,舍己救人,极具党性和亲情的党支部书记。
小结:小小说通过形势危急的环境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了老汉这个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极具党性和亲情的党支部书记。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没不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可贵精神。
10、讨论:小说以“桥”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
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⑵桥见证了老汉崇高的精神,老汉的生命是一百多个群众通向新生的桥。
⑶桥又是引渡我们读者进入更高境界的纽带让我们的灵魂得以洗涤。
四、朗读,体会
1、文中关于对老汉描写的语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
2、文章语言言尽而意不尽,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如:
⑴当你注意到老汉“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你觉得他在想什么?
⑵“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觉得他要喊什么呢?
⑶当老太太来祭奠丈夫和儿子时,她会想什么?在边读时边作想像。
五、课堂练习
1、小说最悲壮的情节是哪处?(写原句)
2、小说最感人的地方是哪处?(写原句)
3、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处,做赏析。
4、文中的老汉是怎样一个人?你用什么话对他和他儿子说?(最好用古诗文)
5、你能说出我国平凡而又有伟大精神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及事迹吗?
六、作业
课后阅读我国平凡而又有伟大精神的共产党员的事迹。
【板书设计】
桥
开端:雨大水汹、人们拥向木桥、烘托
发展:老汉指挥队伍、人们依次过桥、沉着、镇定
高潮:老汉拖出小伙、桥塌人亡、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又有亲情
结尾:洪水退尽、老妇祭奠父子
五年级语文《桥》优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洪水肆虐,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二、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势不可当”、“狞笑”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方法
我借助多媒体手段,着力渲染环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课文。
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见过很多桥吧!说说你见过的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木桥图片展示,加深认识。
(二)、再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1.过渡: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唯一的逃命桥、救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2.引导学生抓住“咆哮”“狂奔”“势不可当”体会洪水的声音大,速度快,来势凶猛。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
3.过渡:如果我们就住在那个村里,面对这突然袭来的山洪,会怎么做?(生说。)
4.讨论:如果,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三)、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过渡:是的,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一位老汉已站在木桥前,他是谁?他又是怎样做的?
1.直接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体会出了什么?(沉着、冷静)
2.过渡
:人们把生的希望托付给了像山一样的老汉,老汉是怎样指挥的?小结: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舍己为人的老汉,当山洪咆哮着,像一群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镇定得像一座山,他用沙哑的嗓音喊着
当洪水开始跳舞,木桥开始发抖,水已经窜上了老汉的腰,老汉威严如一座山,他冲上前
(四)、揭示课文悬念,领会“桥”的深刻内涵。
当人们已经顺利过桥,已经跨越死亡的时候,桥轰地一声塌了,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我不知道
哦,老汉!
你的姓,你的名
你是一座山,但我知道
一座镇定、刚毅的山,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一座深情的山。
哦,老汉
哦,老汉!
2你更是一座桥,你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一座用血肉之躯架起的生命桥,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一座党员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永远,永远!
写话练习。
学习本文的巧设悬念,文末揭提的结构,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让读贯穿全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对比读、听名家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
另外,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声音和同类的文章等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