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歌颂劳动创造;

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

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

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

②查工具书;

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语文教案 篇2

(优选)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 ) zhù( )足 xiāo ( ) 魂 媒介( )

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

3、 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5、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三、扩展学习

7、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里放出了大量的热,它们温度降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呜叫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小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xxx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地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C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的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汽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妙语言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顺序,全文语言 有趣。

(2)为了生动的说明水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3)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A ;B ;C 。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