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分子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的教学设计 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本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理性概念。让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课题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表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本质上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为后面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质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2、新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点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亲身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⑶、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程和方法:
⑴、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⑵、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
⑴、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⑵、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5、教学难点:
⑴、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⑵、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⑶、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7、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盛放在敞口容器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温度越高减少越快,这是为什么?
2、湿衣服经太阳晒为什么会变干?
3、糖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为什么?
4、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学生思考、讨论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学完本节课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设疑启思: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阅读总结:结论1: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
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
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活动与探究: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活动与探究:
1、(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2、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
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讨论与交流: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分子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就更多。
这个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分子的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
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香水,冷热水,烧杯,墨水,铅圆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通过我们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观看墨水扩散实验: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黑色痕迹,过一段时间黑迹的轮廓变模糊,黑色变淡,周围的水色变淡黑色。
在同学们观看上述两实验时,悄悄打开香水瓶。
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同时同学们也闻到香水的香味。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实验现象使他们感到好奇,把他们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了。)当然他们不明白其中原因,欲知其中道理当然请继续听讲,通过实验自然也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实验现象同学们很容易明白分子是运动的。
定义: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解释书本124页(按照课本图1-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在这里我们就不可能做了,这些实验思考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书中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当然这个实验同学们没有印象,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家中放煤的地方,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墙的内部也变黑了。放置时间越长越明显。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如,酒味,汽油味,菜香味等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
演示实验:讲台上放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向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两滴墨水,观察墨水变化情况。观察后讨论为何两杯水扩散速度不一样?自然同学们明白只是温度影响。这时我们可以举例在家腌菜时要好才咸,而炒菜时几分钟就咸了可以吃了这也是分子运动的不一样,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我们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鼓励同学们再举几个热运动的例子,加强理解。
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大量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就像弹簧两头的小球,距离远时,弹簧表现为引力,当两球举例压紧时表现为斥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就如此。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一、分子和分子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2、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1、引力
2、斥力
教学后记: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通过实验认识扩散现象,通过实例理解扩散现象,对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学生认识有困难,加强解释,知道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
分子的教学设计 篇4
关于分子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分子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