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四年级上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回顾课文《猫》,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3、检查预习,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
(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2、评议。
(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
第一段:
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呻吟。
(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
第二段:
抓 “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
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
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
“一点儿”东西就“紧”;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5、“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研究“不敢”,读出敬意。
(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
【板书设计】
无病呻吟 勇敢
欺软怕硬 母爱 负责
拼命炫耀 慈爱
辛苦
……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2.理解词语:
(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
四、学习第一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 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 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
(3) 理清本段层次
(4)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
2.学习第三段
(1) 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 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 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三、总结课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五、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音形
1)读准字音:持、梭、奔
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
2.理解词语: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
七、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试着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结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
3.了解“七七事变”历史事件,认识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有关七七事变的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
1.指名介绍卢沟桥及其故事、历史意义,读文,学习生字读音
2.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
1.看全景图: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看分图: 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第三图: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
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四、学习新字词
1.读准字音。(铺、雕、歇、概、侵、抗)
2.记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词义:
(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
五、看图,后想图读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
二、读文分段
1.课文中哪几段具体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用双竖线在其头尾处标出
2.说明这种分段方法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记下第一段中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长度、建筑年代)
特点:狮子多得数不清。
2.学习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有何特点。
(2)说说这段话在介绍石狮子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排比句式)
1)读文,认识什么是排比(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达一个意思)举文中例子说明。
2)读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领略其表达作用
3) 多媒体出示荷花图,说说荷花的形态及自己的想象
4) 练习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将同学们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其余同学作好记录。
5)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习第三段
(1)读课文,了解段意。
(2)了解“七七事变”。
四、总结课文
1.说说喜欢卢沟桥的狮子的原因。
2.看图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