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9、例10、做一做,练习十五第8、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 起复习解决问题。(出示课题 )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1)出示例9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出示例10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 表示什么?
(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个
六(1) 班多其中的1份)
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六(1)班
32件 比六(1)多 ?件
六(2)班
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
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 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 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步骤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用分数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解题步骤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3、 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1- )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运算定律 叙述方法 字母表示
加法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a+(b+c)
减法 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ab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除法 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
=a(bc)
=acb
其它 凑与拆 加上或减去接近整数、整十数的简算。拆成和分数分母相同的数,进行约分。再利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