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欢迎阅读阅读《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篇1

很久之前就被推荐这本书了,到今天才看完。现在想想,我真是有很多事情,落下了步伐呢。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虽然故事还有些地方给人精心修砌的棱角感(或许是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种轮廓间架都十分清晰的“正统文学”创作方式),某些地方也会稍稍显出一种生涩之感。但故事仍然很吸引和震撼人。尽管我对政治总是缺乏兴趣,但也不得不说,实际上比起情节本身,我更被这样的时代背景所吸引。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场演讲,正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和平和自由,让我们忘却了这个大国在背后的付出。战乱中的生死一线,流离失所永远和和平世界鸡毛蒜皮的痛苦是不一样的。在战乱中我们才更能体会什么叫人道主义。

读完心情仍然处在一种煎熬和悲悯之中。这是一个太沉重的故事,虽然最终也算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虽然,哈桑的人物设定,给人一种极度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不得不说,全文最戳人心的,还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在我看来,是一个恐怖又血腥的游戏。但在文末,最终是这样一个游戏,打动了小侄子的心。这不紧让人感慨万千。

我一直在想,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真的就是完全的救赎吗?这种弥补和当初对哈桑的亏欠能够真正对等吗?人生的节奏,真的很奇妙,有时候漫长的几十年不过是原地踏步,而一瞬的举动却可能改变一生。对于过去的事情,殊荣也好,罪恶也罢,时间从不会停下他的脚步,而人们却要在记忆里煎熬。人生的时间和物理的时间从来不对等。活着的人该怎么办呢?所谓的救赎其实并不在于用另一种方式弥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活下去。所谓的救赎,有时候是,放下和原谅曾经的罪恶,重新开始做一个好人。

阅读《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篇2

路两边的树,越来越模糊。往前行驶的车里,我泪流满面。而这泪水,竟然只是因为亲爱的哈桑。那个永远站在主人身前,为他遮风挡雨的忠诚的仆人哈桑,那个明知阿米尔撒谎连累自己被诬陷被责难也不揭穿的最纯真的哈桑,那个从不记仇只知道付出只留下美好的勇敢的哈桑,那个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可怜的哈桑。那个大声的快乐的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十二岁少年哈桑。

因为世间最好的哈桑,我要去阿富汗,去你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因为世间最好的哈桑,我要去喀布尔放风筝,我发誓一定帮你把最后一个风筝捡到手。因为世间最好的哈桑,我要站在巴米扬大佛前,触摸她的千疮百孔,听她泣说那段和你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历史。因为世间最好的哈桑,我要见到胡塞尼先生,替你给索拉博送去最珍贵的礼物。因为世间最好的你,我要拉辛汗,阿里,大老爷,还有你爱的那个哈扎拉姑娘都好好的活着。

友谊,爱,主仆,等级,救赎,自由,战争。父母给孩子的爱,要平等,信任,从容和温暖,阿米尔才不会嫉妒,怯懦,当然也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情节。可是哈桑为何成长的如此之好,经历世事风浪仍然清澈善良。“风筝”或许代表着忠诚,生活,爱,梦,友谊,亲情,一切值得追的…我们都是各自生命中“追风筝的那个人”吧!谢谢胡塞尼先生,创造了如此生动的文学世界,塑造了世间最好的哈桑。还有译者李继宏先生尽量还原小说的本来面貌。

阅读《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篇3

我想,读完一本书,给一个读者带来的影响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就是事后某个场合,读者会有某一个想法,似乎在哪里见过,却什么也想不起来,更别说是哪个章节,哪本书了。

在读到阿米尔去见拉辛汗的时候,当他得知他和哈桑的关系以后,他最初的想法让我拒绝阿米尔这个人物形象在我的记忆里烙下痕迹。但是,从他决定去找索拉博,在离开里德哥哥家时偷偷地在毯子下面塞钱(就像很多年前他为了赶走哈桑和阿里而在他们的毯子下面塞钱一样,但是这次,是出于善意),到他准备把索拉博带回美国的家里,在索拉博被抢救的医院走廊虔诚地祈祷,在索拉博面前的耐心和虔诚,让我看到了一个踏上救赎的道路上的虔诚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所以,无论我们因为什么原因,在怎样的境遇下犯了错误,我们都应该勇敢的承认错误,并真心地悔过!承认错误并改正需要勇气,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的知错能改显得可以原谅,并且不被追究。

作为一个教育孩子的“父母”,我们不应该在看待孩子的时候带上“有色眼镜”,不要把不是孩子故意造成的错误的事归咎于他们,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应该怀有善意地去对待他们,并对他们做好最大最好的宽恕!因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很重要,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阿富汗的儿童很多,但是他们没有童年!”多么让人痛心的一句描述啊!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回忆。愿世界和平!

阅读《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篇4

这本书讲述了阿富汗一富人家的少爷“我”与亲如兄弟的仆人哈桑,因战争一个留在阿富汗继续生活,一个远走他乡的故事;一个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而愧疚一生,最后为了心里的良知勇敢去拯救身处险境的他人,而踏上重新做回好人的路;一个无论有多委屈,依然坚守着真实与善良。

《追风筝的人》是读大学时,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当时不明白学法学,为何必读这本看上去跟法律无关的书?但也囫囵吞枣的读完了,当时只是感到对主人公有一点点的鄙视,虽然最后做回了好人,但是曾经做过的又怎能弥补。但是当我真正走进法院生活,再读这本书,似乎又是另一种感觉。当时老师说,如果我们有一天站在法庭上,应当要学习哈桑的善良与无私之美,走做好人的路,坚守公平与正义;老师诚挚的希望我们将来即使面对种种诱惑,即便像书中“我”一样受尽折磨的痛苦,仍然懂得对信仰的坚守,坚守内心的那份真实与善良,坚守法律底线,做一名称职的法官,走做好人的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