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难点:

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掩护李大叔

智斗强敌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热爱祖国)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七、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摘录写得美的句子。

教后反思:

本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因此我在课前就提醒自己一定要训练学生快速地读课文,了解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的文章吧!结果学生阅读速度跟不上,我觉得引导也很吃力,看来,今后还要加强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才行。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培养学生逐步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抓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搞清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文中常有“给段落加小标题”(如十一册《少年闰土》等),“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如九册《将相和》等)之类的练习。这种练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小英雄雨来》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紧凑,内容跌宕起伏,故事性较强。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我将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会“概括小标题”上。

教学目标:

1、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2、初步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试着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一、明确定义。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出示:小英雄雨来(齐读)

2、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第一次读我整整读了——16分58秒,我一翻竟然有——十页半,再一数,有3258个字!

你想说?

过渡

(这么长的文章可怎么学啊?)这节课我就教给你们一个妙招,板书:概括小标题,咱们给长文瘦瘦身。

二、习得方法。

(一)概括法。

1、一句话:要想把妙招学到手,咱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更简洁些么?

2、一个词: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你把它瘦身成一句话。还能继续吗?

学生说,(游泳技高/雨来游泳) 出示:表格一小标题

评价:不知不觉中你就创造了一个“概括瘦身法”!出示:概括法 我决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它,就叫他(某某)概括法。板书:概括法

3、回顾方法:这第一个妙招就是把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从中提炼——(关键词或者重要信息)。

出示(概括法:根据各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小标题)

(二)引用法。

1、分角色朗读:背挺直,接下来咱们向第二部分进攻。我来当当女老师,谁来当当爸爸,旁白?那剩下的同学就是“学生”了

出示本段 标记人物语言

2、复习:谁来给这部分瘦瘦身?(雨来上夜校)

评价语:“( )概括法”真有效,瘦身效果明显。

3、发现:不过,我觉得这样也行——放大“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你有什么发现吗?猜猜我选这句的原因?

引导:(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会学习,其实…)雨来上夜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

出示:小标题。

小结:你瞧,抓住文中的一句话来引用,也是概括小标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妙招就叫 板书:引用法

(虽然是我发明的,但是是你说出来的,就叫他——板书:引用法。)

(三)积累运用。

1、小组合作: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两种方法给后面的部分瘦瘦身。四个人为一组,完成学习单。出示:方法和表格 示范(随机巡视引导学生说说理由 组长汇报 补充)

2、交流汇报。

预设:游泳技高、夜校读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河沿枪声(宁死不屈)、雨来脱险(机智逃生)。

“雨来耍水”,“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生:汇报 展台展示 (有补充吗)

3、适当修正。

出示:适当修正

(四)串讲全文。

孩子们,你们看这么长的文章,我们把它读成了这样六个短句。你能不能对照这几个短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自己说说

师小结:怎么样?佩服自己吧!给自己掌声!

总结:(对照板书)我们运用概括法和引用法,轻松地将这么长的课文读懂了。其实概括小标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拓展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继续发现,下一个被命名的会是谁呢?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建构出发,紧扣“英雄”题眼,提炼出一个辐射性强的问题贯通教学全程,制造出学生知识落差来形成他们自身学习内驱力,以此训练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自主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人化”与“自得”的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自主掌握好生字词,理解词义;

2、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抓细节描写或相关文段诵读,了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事例感悟英雄机智、勇敢、爱国的可贵品质;

4、以课文为例,以英雄有新的认识,深化对时代英雄的理解。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能给每部分内容取小标题。

教学难点:引导交流体会相关的情节内容或文段,感悟英雄的可贵品质,获得对英雄的个性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英雄的歌曲或故事;

2、搜集国内外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人们对英雄的认识理解观点。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话说英雄

1、板书:英雄,学生读词说出自己朗读心情。

(崇敬、敬佩、仰慕、崇拜……)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带有“英雄”的短语或句子;

(如:英雄无悔、真心英雄、英雄盖世、英雄气慨、英雄辈出、英雄豪杰、英雄本色、英雄形象;英雄造时事,时事出英雄;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所见略同等)

3、提炼阅读专题,提示教学课题。

(1)、交流:你心中的英雄是怎样的?

(助人为乐的、与敌人战斗到底的、爱国的、勇敢的、机智的、见义勇为的、关心别人的……)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炼学习课问题:同学们,你们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得到的认识是多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千个哈姆雷特”啊!那么,到底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英雄”的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流,相信你们会得到很好的答案的。板书完善教学课题:小英雄雨来。

(设计意图:紧扣“英雄”这个题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建构有关英雄的话题,在多元的交流理解中扣住“英雄”这个词语,提出“到底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辐射教学全程的主问题,刺激学生学习探索阅读的欲望,达到学生挑战问题的目的。)

二、品读英雄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启发提问:到底这个故事讲了主人公的哪些事?现在请同学们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待会我们来交流大家的自学情况。

2、交流初学情况: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试说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个少年叫雨来,他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作斗争的故事。

(3)分清课型与结构:教师从内容结构上提示学生比较本课与前面课文《夜莺的歌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了解小说及隔行分部分的特征。

(相同的是:自然隔行分段;不同的是:本课的每部分都序号;小结:这是章节小说的内容结构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写了雨来的几件事,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1)交流事件并给每部分取小标题;

a鼓励学生口头大概说出每部分的简要内容;

b讨论每部分小标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第一部分小标题,小结取小标师的基本方法(先读懂内容再根据内容拟定)然后让学生自讨论其它各小标题:

(2)、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文段:

a学生说出自己感最深的部分,并简单讲清为什么喜欢。

b过渡:刚同学们都各自交流了感受最深的部分,而且大家认为第三、第四部分是我们集体认为感受最深的内容,现在我们来进行深入的`阅读交流吧。

重点指导交流:

第三部分第23自然段:齐读第23自然段,交流雨来掩藏好李大叔后就往后院跑,你怎样看这个细节?(引生联系上文中李大叔的身份来谈体会雨来的机智与勇敢、爱国)

第四部分第24到40自然段:这个部分围绕一个“问”字来写了哪些内容?敌人对雨来采取了哪些手段?雨来是怎样面对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A:默读交流:问人——问课本——再问人——三问人——四问人——毒打

(凶) (吓) (哄) (骗) (诱) (残);

B:体会敌人——阴险、狡诈、凶残;雨来——机智、勇敢、坚强;

C:朗读第23到第40自然段,小结雨来是怎样的人?除了这些文段,还有哪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①:机智、勇敢、爱国;②“从敌人枪下脱险”、“学习识字课本内容”、“为李大叔把缸搬回原位”等。(板书:机智、勇敢、爱国)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阅读快乐思想,让学生在读思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训练,进行着语言与思维表达的提升。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在个体认识感受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体验进行以“点”带“面”的深入阅读学习,从学生交流、表达中探索出人物的可贵品质,实现问题在学生中来又回到阅读体验中得到解决。为下面环节中讨论英雄的条件做好认知性铺垫。)

三、感悟英雄

1、学了课文,你觉得雨来算不算是一位英雄?你认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个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会不会发生改变呢?(结合板书说)

2、你从影视节目里或生活中知道哪些英雄?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回归主问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形成英雄基本条件不会因时代、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改变,从而丰富自己对英雄的认识理解。)

四、寻找英雄

1、启发:是啊,踏遍青山人不老,只把英雄找。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逐英雄、谈论英雄的话题,那么到底一个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英雄是什么呢?(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化用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句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这里的“风流人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英雄。那么,到底今天的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他们共有的特征是什么呢?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当代教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就是“为迁移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两种说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师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这张凳迈开了语言训练的步子,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促写的结合。仅以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体验必定深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