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跌倒在地,你会站起来接着往前走。如果在学习中,你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你会站起来吗?揭示课题。(板书:站起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朗读,找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词典解决。
2.标出全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生字,纠正字音。
2.强调易写错的字。
“练”字的右边是“东”而不是“东”。
“概”字的右边是’‘既,。
“惧”字的右边“具”中是三横。
3.理解词语。
苦恼:痛苦烦恼。
毫无惧色:没有一点害怕、恐惧的样子。
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
1.再读误文,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父亲认为男孩没有男子汉气概,请教练进行训练。
第二部分(第3巧自然段):父亲看男孩比赛过程。
五、质疑问题
1.在小组内文流你读憧了什么?还有哪些小懂的?
2.全班同学头同解决不恤的问题。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期读课丈,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男孩在失效中一次次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
2.指名簇读课文。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出示上节课没有弄懂的问题。
(l)看到孩子在比赛中的表现.父亲开始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2)鼓后,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钓变化?
2.带若问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相关内容。
3.小组内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引导弄懂问题。
1)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看到男孩在比赛中摔倒后,又摔倒了,父亲感到羞愧死了。
6.师引导弄懂问题
l)读课文第5、6自然段。
2)看到男孩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站起来,父亲一个劲儿为他叫好、助威。
三、重点理解
1.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男孩比赛时的神态、动作非常组致。“男孩毫无惧色地走上前去,双眼瞪着这又高又大的巨人,灵巧地移动着脚步,突然抱住了对手的腰。”读了这句,你有何感受?
(l)指名读,齐读。
(2)生自由发言。(巨人面前,男孩毫无俱色,而且沉着应对,丝毫不示弱。体会男孩不怕强敌的精神)
(3)你想对男孩说什么?
2.第5自然段中”这时男孩奇迹般站起来……来来回回一共16 次。”
(l)指名读。
(2)读了这句你又有何感受?(一次又一次倒下去,一次又一次站起来。体会男孩的精神)
(3)你又想对男孩说什么?
3.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
(l)读父亲说的话:指导读出赞许的语气。
(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1.最后齐读课题三次,一次比一次响亮。
2.师小结:同学们,失败了并不可泊,可怕的是你不敢站起来。学学男孩的勇气和毅力,让我们在失败后勇敢地站起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引读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续。我运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满地长着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的,可我穿着一双水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唇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展齿”的词义)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读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方法,指导朗读、背诵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宜经常运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而,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本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中,还能时时发现学习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课前准备
1、部分声母、韵母卡片,生字卡片,图片。(师生)
2、制作相关的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语文课咱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3、指名说说前鼻韵母的发音要领。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学拼音,今天拼音娃娃还要带你们一起去拼音乐园中玩。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
设计意图:富有童真童趣的复习导入语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教师导入:看,拼音乐园到了,我们跟随拼音娃娃一起去看一看吧!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1)出示情境图,问:你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墙上有猫头鹰形状的钟表、窗外有弯弯的月亮、婴儿的妈妈正坐在床上哼唱着歌曲哄婴儿睡觉、床边点着一盏台灯。)
(2)相机出示音节chàng、dēng、yīng、zhōng,告诉学生:这些音节中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个新的韵母ɑng、eng、ing、ong。
(3)请你仔细瞧瞧这四个新韵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ng)告诉学生这叫做后鼻韵母。
(4)指导学生学习ng的读法:嘴巴张开一点,舌头平平地往后缩,鼻子出气。
(5)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
2、学习复韵母ɑng。
指导读音:看教师的口形变化,先发a,再发ng。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学习ang的四声:出示āng、áng、ǎng、àng,学生自由练读,随机抽读。
(4)拼读含有anɡ的音节:bāng、zhuàng、qiáng、chuāng,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拼读的方法,学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步骤。
4、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学习eng。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读准eng的音。
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了,伸手不见五指,妈妈急忙打开台灯(台灯)。
①“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②发现eng与“灯”的韵母发音的联系。
③读好eng的发音。(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ɡ的音。)
(2)学习eng的四声。
引出游戏:拼音娃娃又要和大家玩游戏了,游戏规则是读准一个拼音就亮一处灯,想玩吗?
课件出示:ēng éng ěng èng
(3)出示含有enɡ的音节:rēng héng fēng dēng。学生尝试着拼读、指读、开火车读。
(4)四人小组反馈合作学习的情况。
5、学习ing。
(1)引出谜语游戏:小朋友们真厉害,拼音乐园的大厅里所有的灯都亮了,我们准备回家了,可是拼音乐园的大门不开,一定要我们猜对谜语才给我们开门。听老师读:
家住青山顶,常在蓝天飞,嘴巴似铁钩,爱吃鸡和兔。
(2)学生猜谜语(谜底:鹰)。
(3)读准ing的音。
①看墙上挂的钟表是什么形状的?(猫头鹰形)读准鹰(yīng)。提问:鹰(yīng)的韵母是谁?
②根据后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猜猜ing先发哪个字母的音。
③练习发音。出示后鼻韵母ing并告诉学生猜得很对,它就是我们要学的后鼻韵母。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相互练习。
④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小组赛读ing的四声。
⑥出示含有ing的音节:jǐngbǐngtīngqīng。小组同学互相读、指读、齐读。
6、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小宝宝还不睡觉。墙上的钟丁零零响了起来,谁来读一读?(zhōng)
(1)这儿有个后鼻韵母onɡ藏了起来,老师把它找出来了,一起读onɡ。
(2)读准ong的四声。
(3)学习含有ong的音节:zhōng hǒng sòng qióng。学生练习读,同桌互相读,跟读。
(4)拼音宝宝看小朋友们学得这么认真,还教大家一首儿歌,请跟老师读:
课件出示
nào zhōng dīng dōng xiǎng
闹 钟叮咚响,
qǐ chuáng qù shàng xué
起床去上学,
jiàn le tóng xuéwèn shēng hǎo
见了同学问声好,
jiàn lelǎo shī jūgègōng
见了老师鞠个躬。
(5)这首儿歌里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后鼻韵母呢!谁来把他们找出来?
(6)你来当当小老师,听听你的同桌读得对不对。
7、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认识了4个后鼻韵母,现在来做两个游戏吧!
(1)做“送信”游戏:请一名学生将四张后鼻韵母卡片分给四个同学,再请这四个同学上台来带读。(配读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扬信。)
(2)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e、o、i和尾音nɡ发给学生,师发音,生做组合游戏。
8、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ing。问:谁会读这个音节?告诉学生这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他跟后鼻韵母ing的读音差不多。
(2)学习ying的四声。
设计意图: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注意力比较分散,40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特性,在教学中穿插了“送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当小老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指导书写
引言:同学们,你们能准确地拼读这些音节吗?(míng liàng)
1、说说他们是由哪些拼音组成的。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线格里的拼音朋友都占哪一格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课件出示拼音写法,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写一个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紧一些。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要写紧凑。(提示:同学们写字时,身要正,肩要平,臂放开,足要安。)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写得好的给予鼓励,写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5、修改自己书写的音节,同桌互查书写是否正确规范。
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小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的练习,有张有弛,有静有动,使课堂充满了灵气。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开放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四、布置作业
1、制作关于ang、eng、ing、ong、ying小卡片。
2、在四线格上书写ang、eng、ing、ong、ying各两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创设“小兔采蘑菇”活动情境:出示情境图,上面画着美丽的树林,绿油油的草地上“长”了许多蘑菇,这些“蘑菇”后面写着含有后鼻韵母的音节,请学生戴上小白兔的头饰来采蘑菇,然后带领大家读。
2、过渡: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做运动呢!我们去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二、巩固拼读
1、请看插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用几句话说清楚吗?
2、相机出示图中的音节和词语:游泳yóu yǒng、骑自行车qí zì xíng chē、打乒乓球dǎ pīng pāng qiú。
3、你能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能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同桌之间练习说,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利用插图辅助教学,叙述图中内容,找出音节,采用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巩固拼音,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车。这个生字你认识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记住呢?
3、给这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4、你能用这个生字说一句话吗?和你的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拼读的基础上识字,注重扩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面,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使之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并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四、学习儿歌
1、谈话激趣:我们把汉语拼音全部学习完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更多的诗歌和故事啦!
2、老师现在就有一首很有趣的儿歌,你想读吗?
3、学习儿歌《两只羊》。
(1)出示儿歌,学生找出认识的字母和音节,自己读一读。
(2)学生看图听老师范读儿歌。
(3)领读、齐读、表演读。(适当地加上活泼的动作)
(4)小朋友,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呢?
(5)引导思考:这两只小羊做得对不对?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认识生字:羊、走、也。
(1)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吗?
(2)给这几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3)你能用这几个生字各说一句话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借助拼音读儿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一谈读懂什么,有什么看法,让学生通过读,有所感悟和思考,懂得做人的道理。
反思一
1、由扶到放,注重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了能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了“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按照“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还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说音节,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反思二
拼音教学是基础,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但还要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拼音是识字、读书、说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一定要教好,孩子也要学好。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以下反思:
一、抓住难点,以点带面
“ang eng ing ong“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最后一篇课文,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教学关键在于“-ng”的发音。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了准确定位。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后鼻韵母的特点找出-ng。接着讲清楚发音方法——嘴巴张开一点,舌头平平地往后缩,舌根部发音,鼻子出气。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韵母叫“后鼻韵母”。然后通过范读、领读、指名读学会发音。在此基础上教学ang eng ing ong的发音,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先以ang为例,先发a,滑向后鼻韵母-ng,再多形式教会学生发音。ang eng ing ong的教法与此类似,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出时间给学生参与实践,教师适时辅导、点拨、指正。
二、融入游戏和多媒体教学
游戏教学法。利用卡片,点兵点将,听读音辨韵母和声调这些游戏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白板将画面与音像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复习专列——在词中找韵母——羊羊捉虫——看图学句子——拓展训练等鲜艳多变的动漫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巩固学习效率。”
三、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我关注每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让孩子觉得没被遗忘。所以,课堂上各种形式的读是教学主线。我设计的游戏层层升级,层层推进,发现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以上三个方面促使教学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达到会读—会认---会写----会说---会用,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人无完人,课也一样,这节课同样也有缺憾:
1、过渡语不是很自然。
2、课件操作不熟练。“羊羊捉虫”孩子拼对一个摁一下,拼音就走了棉花就露出了笑脸,可遥控笔达不到效果我想到的是用鼠标点,却忽略了直接用手在电子白板上点。如果直接在白版上点,可以让学生参与互动,那样课堂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反思:1、以后做事要考虑周全。
2、做到提前试课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