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活着的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的读后感 篇1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年少阔绰、家道败落、战争离乱、贤妻早逝、儿女双亡,最后只和一头老牛相伴……这些苦难叠加于一个人的身上,的确显得有一点戏剧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不必执着于苦难本身的形式,于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经常是一样的,或残阳如血,或黯然如尘,尽管苦难的形式会不同。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读起来平淡中有些窒息,却也不乏温情和感动。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不离不弃时,也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我们终会明白,无论现时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亦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而对那个结果,我们终将毫发无伤。
活着的读后感 篇2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活着的读后感 篇3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因为在混乱的世道,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巨浪滔天的大海上的一只独木舟,倾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且越是小人物,结局往往越是悲惨。
《活着》里的富贵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的伊始,他见证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打跃进。等事件,这也就注定了他悲惨的一生。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此定义,《活着》不亚于当年在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张艺谋曾经将这本书搬上了银幕,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很多只看过电影的人,观影的时候完全是泪流满面,同情福贵悲惨的一生。然而看过原著的读者知道,小说远比电影更将凄惨。女儿难产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儿子被急切救县长夫人的大夫抽血抽死,最后是孙子长期挨饿,一次吃豆子撑死。数年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
然而,余华用一连串人的死亡,并不只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有多无常,人命有多轻贱。他所要传达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顽强精神。活下去,是最简单的生存的本能,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斗争。因为当一个人生无可恋、万念俱灰的时候,放弃生命远远比心怀希望要容易的多。
活着的读后感 篇4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