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草莓》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重、难点与关键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 )里屉大能填几9

( )X 5<44 8x( )<57 ( )X 6<41

9X( )<53 ( )x 4( )x 7

2、用竖式计算。

20÷6 33÷5 63÷8 41÷7

75÷9 52÷7 38÷4 67÷9

3、解决问题。

43个排球,每7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分草莓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6个,还剩7个。

《草莓》教学设计 篇2

《草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莓》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草莓的外形特点。

2、了解草莓的生长环境及草莓食品。

活动准备:

1、PPT《甜甜的草莓》。

2、每桌一盘草莓。草莓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草莓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仔细听猜一猜。

我是酸甜可口的水果,我红红的表皮上长着籽儿。

我可以加工成果酱和果汁。我是谁呢?

二、观察草莓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许多的草莓,老师要先来考考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小朋友们,你们看草莓是什么颜色的?谁能说说草莓像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草莓的表皮上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师:草莓不像其他的水果,籽儿长在里面而是长在果皮上。

请幼儿轻轻地摸一摸。

师:你摸到的感觉是怎样的?看一看草莓切开后是什么样的?

师:你吃到的草莓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草莓的`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草莓营养价值高,含丰富维生素C,有帮助消化的功效,与此同时,草莓还可以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润泽喉部。

二、观看PPT了解草莓的生长方式

师:草莓是长在哪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草莓是怎么种植的。

教师小结:草莓适合种植在阳光充足,疏水性好的土壤里。注意除草、浇水、除虫,浇水的时候,注意不要把草莓弄湿,因为一旦草莓被水溅湿后,容易腐烂。

三、了解草莓食品

师:草莓成熟以后,用草莓可以生产很多好吃的食品,你知道哪些用草莓制作的食品?

(草莓果酱,草莓罐头、蛋糕、雪糕、冰激凌、棒棒糖等等)

活动延伸

幼儿添画:甜甜的草莓

《草莓》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习: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习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草莓》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方法与过程:

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2、感受文章构思之精,作者的写法之妙。

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2、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前赤壁赋》片段导入。

(苏轼由自然界的“水与月”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目的是寻求心灵的解脱。外国有位作家由田野的“草莓”也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我们一起来品读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

二、品读课文1—3段,初步感悟。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找出描写和议论的句子。

1、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由九月带到了六月?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2、六月和九月的乡村有何不同?

明确:六月:树木翠绿天空湛蓝空气芬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