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欢迎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课文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

2、说一说作者在北海烂漫的菊花前,对母亲说的话,并写下来。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对母爱情感的迁移,读出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2、板题,学生读题,思考:儿子怀念的是什么?

二、自由研读,感悟深深的母爱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句子让你真切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并在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感悟。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①“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A、师:“这时”是怎样的时候?“悄悄地躲出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脾气暴躁的时候——”

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师:“母爱是如此——”

C、感情朗读。

②“当一切……悄悄地进来……”

A、师:“悄悄地进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B、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动作。

C、感情朗读。

③“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又悄悄地……”

A、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字眼。

B、感情朗读。

C、齐读上面三个带有“悄悄地”的句子,反复体会母爱的小心、细腻、真挚、深沉。

④“母亲扑过来……”

师: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她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她忍住的是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⑤“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师:“挡住”的是什么?母亲为什么要用央求般的语气说?

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A、师:母亲临死前有太多的牵挂,有千言万语没来得及说,你能想象母亲临终前的话吗?

B、感情朗读。

3、师小结

A、师:同学们,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那一定是母爱;如果有一种爱深如大海,那一定是母爱。

B、板书:母爱深似海

三、品味末段,感悟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指名学生读。

2、这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什么?

3、为什么曾让儿子那么厌恶的菊花如今在儿子眼中,却变得如此美丽?

4、入情入景,真实表达:如果你就是儿子,面对菊花,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写一段捎给天堂母亲的话。(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5、生交流。

6、小结。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2、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好好活儿”所代表的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质疑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自由述说)

预设:谁怀念秋天?(板书:史铁生)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秋天吗?除过秋天,还怀念什么?

2、问题梳理

从课题质疑入手并对提出的问题梳理,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第一次看花

1、通过预习,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知道了什么?

预设:课文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

小结:同学们关注到了本课的两个主要人物——(生)儿子、母亲。

板书:儿子 母亲

这是怎样的一个儿子?你能从文中拎出一个词吗?(瘫痪、暴怒无常)

板书:暴怒无常

2、儿子的暴怒无常都表现在哪里?请从第一段中找找,画出这样的句子。

预设: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补充,深入人物内心

21岁,生如初阳,却双腿瘫痪!如此的噩运,谁能承受?!史铁生后来曾写过一篇长文章,记录21岁时的命运重创,文章的名字是《我二十一岁那年》,谁与老师轮流读读:

课件出示(配乐)

那时(十九年前)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的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

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市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狮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

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

通过这些文字,你感受到双腿瘫痪的打击让儿子——(生)陷入生命的绝望、自暴自弃、万念俱灰。现在带着体会再读读母子的对话。

出示:

母亲 儿子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两个“!”可知这次看花未果,儿子——断然拒绝,自暴自弃,母亲要带儿子去看花的愿望也就愈加强烈,文中第二次提到看花,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怎样回答?

三、第二次看花

1、文中第二次提到看花,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怎样回答?

出示: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2、从春到秋,近乎一年的时间呀,母亲一直在努力,在等待,而这一次儿子没再拒绝,原来的叹号变成了现在的问号、句号,你读出了儿子的什么?(生:儿子不再那么暴躁,儿子的心境在悄悄地变化,儿子在轮椅上一点点改变)母亲也听出来了,她从这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儿子的希望。这是一个多么理解儿子,多么细心的母亲呀!

板书:理解 细心

3、母亲此刻的心情怎样?请再读第二段,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同学们很会读书,能从细节描写之中感悟人物的内心。言为心声,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更直接体现内心,让我们再来读读母子的第二次对话。

4、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出示: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说到这儿忽然不说了,为什么?(生:跑、踩)

跑和踩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

足字旁和——脚有关,儿子双腿瘫痪,这些动作都不能做,母亲最忌讳的就是这些字眼,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从这里你又读出了怎样的一个母亲。

板书:细腻 理解

5、母爱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文中哪些描写还流淌着母爱呢?请次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板书:痛心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母亲病情的几次描写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不顾自己,一心只想着一双儿女,这个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你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这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坚韧 无私

四、第三次看花

1、理解“好好儿活” 板书:好好儿活

什么样的活是“好好儿活”?(健康的、平安的、舒心的、快乐的、有价值的……)

母亲仅仅是担心儿子的身体吗?母亲最担心儿子的什么?(母亲最为担心的是儿子不能面对现实、寻短见,让儿子找回生活的勇气、信心是母亲唯一的希望!)

现在母亲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儿子找回生活的信心、勇气了吗?(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补充

20xx年,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一起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用自己的行为走出“好好儿活”的意义。

五、回扣课题

1、理解为什么怀念“秋天”

(1)这是文中第三次写到看花,此时的秋天还是前文讲到的那个萧瑟的,触景伤情的秋天吗?要活出人生光彩的史铁生眼中是怎样的秋天?(泼泼洒洒、烂漫)

读。

(2)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而只有第三次才真正看到花,你觉得母亲要推儿子去看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唤回生活的信心)

母亲的心愿终于了却,但此时母亲却再也看不见听不着,“又是秋天”,母亲离世已经——(生)一年,想起母亲,儿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痛苦的、愧疚的、难过的)

(3)从春到秋,再到秋,两年的时间,儿子终于走出“瘫痪”的命运重击,获得重生,但却不幸失去母亲,他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你能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吗?

读。

2、怀念秋天的什么?

预设:

怀念秋天里的菊花,怀念秋天里去世的母亲,怀念秋天里和母亲相处的音容笑貌,更怀念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怀念母亲对自己的深深希望——好好活儿,怀念那个秋天对生命的思考。

课题是文章的凝练,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拟题时我们要学着斟酌,反复推敲。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作为健康的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写一段读后感,同学之间分享。

2、推荐阅读“名家笔下的母亲”:胡适《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季羡林《怀念母亲》、朱德《母亲的回忆》,和同学交流阅读感想。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儿子 母亲(爱)

理解、细腻、坚韧

暴怒无常 宽容、无私、忍让 好好活儿

深沉、毫不张扬

伟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识记重点的字词

2、能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事,把握叙述方式

3、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母亲,以景物描写来展现主题

4、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叙述方式,概括母新为我做的事

2、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以景物来展现主题

3、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读中体会,交流中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想写母亲的'诗文,以母亲的无私导入此文中的母亲形象学习

二、预习展示

让学生展示预习所得,由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文中写的母亲的几件事,把握叙述方式,以此体会母亲的关爱

2、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情感

此步应多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理解母亲的形象

四、探究问题

1、多次写看花,用意何在?

2、四个省略号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3、两次景物描写有何用意?

4、最后的一段话的理解。

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以分组讨论深入把握

师在其中加以引导点拨

五、拓展延伸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教学过程,把握主要的要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3.领悟文中“好好儿活”的内涵,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阅读这段文字,你感受到“我”什么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文段中的“我”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所以这也就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读完这段文字你肯定有些疑问:母亲所希望儿子的那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到底找到了没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起试着从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识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读完课文后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字音:

瘫痪()暴怒()砸碎()

侍弄()捶打()翻来覆去()

憔悴()絮絮叨叨()()

仿膳()豌豆()诀别()

②字词:

侍弄:

翻来覆去:

憔悴: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诀别:

淡雅: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预设

第一部分(第1、2段):“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3)悟感情

思考: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并用一条曲线标出文章的情感起伏与节奏变化。

师分析:第一段主要写我生病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场景,应重读“突然、砸碎、猛地、摔”这些词语来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应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来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急、扬来体现“我”的暴怒。

接下来的几段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预设

第二段: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

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根据大家的分析,我们来绘制文章感情变化的曲线图。

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

五、布置作业

本文用“三次看花”串起叙事脉络,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从不同角度梳理“我”的变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