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社会》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30读后感

欢迎阅读《无缘社会》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1

“无缘”指的是没有关联而“社会”又是一个人与人联结而形成的群体。这样单独拿出来解释意义相斥的词组合后成了新的名词简要概括了当今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

书中从“血亲关联的乏力”、“雇佣关系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三个大点以及“在途死亡者”、“终身不婚”、“家里蹲”等几个词脉络清晰地记叙了日本社会走向“无缘社会”的原因。又在最后几章记叙了如何恢复人与人的关联,如果创造关联这个问题。

读完第一章以后再看“无缘社会”这四个字脑海里浮现的是空间不大的房子,画面跳转的电视机,和没有心跳的孤零零房子的主人很难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再读下去觉得日本人真的是非常努力,是全心全意为公司奋斗对自我的要求非常高。以及“我不愿意麻烦别人”这样类似的语句出现过很多。看到最后虽然日本的福利设施也依旧有待完善但书中出现的那么多非盈利组织还是多的让我眼花缭乱。

如何创造更多的社会救助组织,如何使经济更加稳定、雇佣关系更加牢固……日本人要学习的`话,中国人更要。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2

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无缘社会》围绕着一种社会现象展开:“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为什么选这本当作是我读这一系列作品的第一本呢?可能是“缘”这个字吸引了我,书的开头讲:所谓“关联”或是“缘”,难道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吗?日本人「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我也深有体会。16年在巴黎交换的时候,有个叫Maya的日本小姐姐同我一样也是交换生,可是她的法语基本属于不能正常交流的水平。上课的时候她会非常认真的录音和记笔记,后来也会因为实在听不懂,干脆上课睡觉,录音回家反复听。可她好像很少开口向我们借笔记,这反而让我有种更想帮助她的欲望。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也曾说过,日本人表面上和和气气,但在日本想真正交到交心的朋友真的很难,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好相处,只是一种社会文化。

这种记者采访类的书之前看过一本柴静的“看见”,其实我挺喜欢记者这个行业的,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挖掘每一个有潜力的、有价值或无价值的线索。没有谎言和欺骗,整个团队唯一想做的就是一步步发现真相。好的记者不仅仅是记录,他们需要独立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坚决方案。

其实,“无缘社会”这本书里描述的故事与我们这代人或者说与未来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你和我或许生活在安逸的社会圈里,期待和憧憬的是抬头往高处看的优质生活。的确,如今高科技,新技术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是的,它并没有想象中的发达,而我们可能只是那全球人类的百分之10%。但我也觉得,我们还有时间去改变,NHK也在书中提到了日本的几家非盈利组织。作为家庭里最小的成员,被家人们呵护着长大,缺乏许多社会与人性的知识。希望这系列书都出来之后有时间把他们都看一遍吧。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3

读完了。挺丧的一本书。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是件多大的事儿。不过就是老生常谈的那些关于孤独的事。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比起无意义的社交不如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读的时候,慢慢就发现我所处的情境和这些真正与社会彻底断绝的人来说是有显著差别的。我虽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愿随时都可以回到其中。而这些“无缘”的人却是与社会彻底切断了联系。无人问津。

无缘社会的人大多指退休后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各自有家庭。逢年过节见上一面,来往自然不比从前。而退休后,和单位上的人接触次数以加速度递减。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亲戚朋友更是长久的断联。街坊四邻就更不用说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戒备心,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早就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老人此生并未结婚,或并无子女。想想每天醒来都还是那个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无论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爷爷奶奶。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如果被自己后代忘记,这些过世的先辈们在阴间都会魂飞魄散。想起我曾经梦到有天婆婆过世,我竟怎么也想不起她的模样的绝望悲凉。人啊终究需要某些关联。

孤独真是无所不在无坚不摧。虽然我仍处在社会的大潮中,并没有被抛弃,并没有被他人遗忘,但我仍然无时无刻每时每刻感到孤独。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4

前一阵子看完了由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制,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无缘社会》,全文以几个典型的“无缘死”为剖析,深入分析了“无缘社会”的现状,在此我讲几句我的个人感受。

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和家里的亲友逐渐失去了联系,有的中年人父母逝世,和手足亲友关联甚少,身世飘零,工作环境成了这样的人和社会关联的唯一纽带。如果他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工作即经济来源,又无法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融入社会,原来单位的同事也逐渐和他失去了联系,这样就会造成一个人家庭破灭,妻离子散,那么他每一天都孤独的活着,某一天出了意外,或者独自死在出租房里都无人问津,这就是所谓的“无缘死”。

在如今充满个性化的时代,独身主义似乎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自得其乐,不用去承担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用去承担子女教育的痛苦,似乎除了孤独什么都好。

还有一点,现下许多年轻人抱怨现实中总是很难遇到三观相同的朋友,因此“社恐”也成为当代年轻人一大通病。诺大的城市里,太多人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工作的时候看似说说笑笑和旁人无异,可谁曾想,他们在深夜里忍受着深深的孤独,生活学习压力是一方面,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种现象最终会是:你可以在一个大城市永远不为人知的生活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放弃了这个社会,你在世人眼中也是无法被理解的,有的人在放弃社会之前,就已然被社会所抛弃。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而孤独,都是一座孤岛。你永远都不了解你的邻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永远都不会认识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你永远不会把同事当作朋友,你和朋友短暂的相聚只不过能缓解你暂时的孤独,但它只会让你在深夜里长叹哭泣。

茫茫书海中,当我们读到这本书会突然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巨轮在向前滚动,我们这样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多,“无缘死”这三个字,离我们是如此的接近。

我们不妨试着改变现状,从对陌生人说“你好”开始,试着大胆走出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