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30读后感

欢迎阅读断舍离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舍离读后感 篇1

山下英子的这本《断舍离》表面上看是教我们如何整理杂物,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本质上来看,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应该懂得适当舍弃,任何事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我认为我的收纳整理能力还是较强的,但仍然有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有些东西急需的时候找不到,就好像它腾空消失了一样,但不需要的时候它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这就说明我的收纳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一言以蔽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总是不断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人们都已步入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那么,面临纷繁杂乱的物质,我们是否应该适当做些生活减法呢?

人们都说思想决定行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本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的确是这样,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网络上常推出的类似于“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挑战吧,正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某些行为,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换言之,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本书强调,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这是什么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其次,“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最后,“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我现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东西都包扎起来啦!

断舍离读后感 篇2

记得20xx年毕业时那会,来上海参加工作的一次大迁移,把这学校住宿所有的用品包括:(教材书本、作业本、校服、个人电器等等----)能带的,都打包起来装满了二个大箱子和一个背包,当时如果意识到有些东西,可能以后都不会需要用到了,进行适当的物品分类,能送人的送人,不能送人的当垃圾处理,去上海的路途中就会轻松许多,也不会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物品越堆越多。

工作后住的环境比学校环境改善很多,使用面积也大了很多,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经济充裕了,难免会有非理性的消费,物品只进不出,截止到20xx年的上半年,鞋子堆了十几双,衣服快要把衣柜挤满了,合算下来平时常穿的衣服三到四套左右,常穿的鞋子不超过三双,学校带来的书本、衣服、其他杂碎的东西,来上海后一直没动过,堆在房间里。

每次搬家对我来说像是一场噩梦,一直觉得,东西多了,信息就多,会影响人,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不能安宁,静不下心专注的、持续做一件事。

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一直对自己内心说,每件物品都有一段回忆,丢弃了或遗失了,是对记忆的遗忘,当观念相互发生冲突时,好难取舍,可是物品越来越多,有时感觉都超出了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有段时间特别的压抑,除了休息,很反感待在很多杂物的房间里。

20xx年5月份左右,有次听苹果App播客,主持人聊到断舍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当即就在亚马逊购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著作的(断舍离)书籍,加以深刻、详细的学习,六月份刚好房东把房子卖了,需要寻找新的住处,是我大胆出手的机会来了。

“断舍离”的概念非常简单、易懂,断:是断绝实际上不需要的物品,但有很想买回来,舍:是舍弃家里不需要的物品,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由空间,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重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搬家前的一些日子,把物品进行分类,留下几套常穿的衣服、二双鞋子,把所有不常穿的衣服、鞋子,打包起来,起初想捐给捐助站,后来嫌麻烦,直接丢在垃圾桶旁边,清理了不需要的书籍及不使用的杂物,新的住处在三楼,没有电梯,自行车不方便放在家里,每天扛着自行车上下爬楼梯挺麻烦的,索性把二千多买回来的自行车打五折处理了,家里不停放自行车,阳台空间也宽阔很多,搬家后除非是必须用品,坚决不往家里添加任何多余的用品,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尽量不要超过冰箱容量的三分之二,冰箱食物太多,会不易整理,难免会有过期的食物隐藏在冰箱的某个角落,可能会直到下次搬家时,发现某些食物还是一年前买的。

通过”断舍离“的学习及实践,认清了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待不需要的物品,要果断及时的处理,居住在自己所能掌控的环境当中,减少对物品的拥有量,一切从简,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会轻松、舒适了。

断舍离读后感 篇3

知道《断舍离》这本书应该时间不短了,可能有好几年了,模糊记得是都是仅读了一点就放下了。多年之后,我用了这几天时间,真正地通读了一遍,所感所得正好和最近体验到的精神改变相关,也许心境到不了一定程度,即使在手边可能也体会不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只要对个人有收获有帮助都是好的,有的摘抄很多金句,有的画思维导图等等,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要形式化,不要“自我陶醉”,你所记录收藏的可能以后永远不会再看。对本次读《断舍离》,我从心得和心理学角度写一下我的感受。

所谓断舍离,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再好的东西不用都是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迷恋。整本书都是反反复复在讲这个断和舍,并且反复告诉你断和舍时不要纠结,你可以这样更好断,那样更好舍,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出本书,翻来覆去的说。说笑的,这里要提醒一下,尊重知识,曾为你指点迷津的都是有价值的。

我完全相信书中所阐述的通过断舍离的方法让生活实际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精神方面,也就是意识层面带来改变。

先通过舍,丢掉生活中当下用不上的物品,来净化生活环境,从而带来精神爽,情绪高,自然心情好,效率高,正循环的开始。

再通过断,控制物品的进,只要当下不需要的坚决不买,不管再打折再促销哪怕白送,都不要,从而让生活始终保持精简,富足而不多余。当回头发现自己都能做到“断”,说明生活的主动权已经回到了自己手中,以后也不会被外物牵着鼻子走了。

做到了断和舍之后,就基本实现了“离”,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对外物都保持合适的距离。

看似这么简单的“断舍”,不就是扔扔东西,少买东西吗,怎么就那么难做到呢?

第一,比较懒,懒到连脑子都不愿意动的程度,现在基本上脑子都是跟着外界在跑。改变也仅是想想而已,也想不通怎么扔掉不需要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改变,所以还是躺着舒服!

第二,这种行为是反人性的。我们的基因中都存有不安全感,恐惧,所以要搜集储存,大量地拥有,多多益善,这种普遍的思想才造成了犹如生活在垃圾场。

第三,人是情绪情感动物,一切行为都是有一定心理基础的,更多的是微观心理方面。要做到一件事,不同的人确实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战胜很多不好的习惯,迈出一步确实不是说的那么容易。

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这么神奇,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出自北齐《颜氏家训·慕贤》:“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生活环境的不好会带来霉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是断舍离之前的状态,也是无意识情况下,一点一点的造成了目前的状态;

断舍离之时,行动过程中会有那种顺畅、舒坦的感觉,犹如一道阳光照进来,开始带来现实生活的改变和内心精神状态的改变,通过循序渐进的断和舍,开始迈进生活的正向循环。

我开始朗读、听写英语,还有写文章都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是为自己的成长找到持续稳定的状态,过程中做的断和舍,就是在起正向促进作用。不仅仅有物品的断舍离,在精神领域,也是需要断舍离。这些天好多记的笔记都已经清理完了,很爽。

断舍离读后感 篇4

当看到这本书名,自然而然就有种顾名思义的解读:断,就是让我们要学会果断的做事风格。舍离,则是让我们学会舍弃,不要过于执着。从而我就在猜测这个本的主旨,是否和我想的一样。读了《断舍离》,才发现原先的想法过于简单,结合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事和物,让人感怀万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断舍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恋物质,舍掉目前看来是废物的东西,我们会想万一哪天用到了怎么办?断开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而人的本能是只要我喜欢的就要,至于适不适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则很少考虑,比如抢购潮、折扣。所以,在实践中,要打破传统思维,做到断舍离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动。实质上断舍离的推广也是一种外部力量,在教育人们改变自我,唤醒人们的主动意识。认识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灵。作者通过举例来说明整理了不需要的杂物后,生活发生的各种好的变化,例如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类型,变得更喜欢自己,人际关系变得更好、空间也变得更加宽敞、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等。这就好比我们目前的管理,需要有太多的“断舍离”,现场我们可以通过“3S”进行,鼓励大家运用这个思维模式去整理工作现场。当然书中除了有我对其顾名思义的浅层次了解外,还有着各种异曲同工的阐述:

断舍离就是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即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给我的解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告诉我们,一切的行动和想法是基于现时现地所处的环境做出的决定;二是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和行动随时随地可作为工作的起始,永不过期。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要想做到断舍离,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要超越,行动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不断的选择,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人生才不会迷茫而毫无意义,失去生机。舍得”彰显智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注定不是一路坦途的,学会运用“断舍离”的“舍得”智慧,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这,需要时间丰富自己的阅历,需要智慧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需要经历不断磨砺自己的性格。尤其是当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我想这其实就是断舍离的精华所在吧,需要我们深深地思考与静静地品味!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即是断舍离的思考法则。当然,万事开头难,而望洋兴叹,天上是不会掉馅饼!难就难在我们没有行动,并不是心灵改变了就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