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二、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
2、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读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2、反复吟诵,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能力训练
1、下列四组句子中带点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末远
觉今是而昨非
C、实迷途其未远
三径就荒
D、归去来兮
已矣乎
2、写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称: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复驾言兮焉求()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心情是怎样产生的?表达了作者(不超过8个字)原因是①②(共不超过20个字)
4、问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兴之中走错了路
C、不认识回家的路
D、想赶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错了路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松菊(限4个字),提松菊以(限2个字)
6、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含义相近的陶渊明其他诗篇中的两句诗是哪两句?这些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性格?两句诗是,表现了、的性格(限8个字)
7、作者一会儿要息交以绝游,一会儿又有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8、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学了本文后,你怎么看陈的话?
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二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诗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表现了作者是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在家中是一个强劳力。
B、引壶觞以自酌一句,表明作者回到家中畅饮的情状,为了喝个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节,自斟自饮。
C、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是作者眷爱丘山的具体体现,而无心知还二语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几句蕴含着浓浓的情趣。这几句如数家常的脉脉含情的话,正飘散着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厌恶官场,具有高洁志趣的诗人形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诵读,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